
正提着竹篮采摘新鲜蘑菇。(黄有安 鲁大雅 摄)
4月12日下午,在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鲍冲湖村龙泉生态园里,曹桂香等几位留守妇女
4月12日下午3点左右,宜秀区杨桥镇鲍冲湖村的曹桂香和同村的几位大姐正提着篮子,在家附近的安庆市龙泉生态园里采摘新鲜的幸福菇(学名“皖球盖一号”)。这是一处我市首个由市农委牵头联系的秸秆种植食用菌试验点,近来气温逐渐升高,幸福菇一个个生长迅速,从秸秆里钻了出来。
曹桂香动作熟练地轻轻扒开秸秆,从里面找出幸福菇摘下,又随手用小刀将根部的泥土刮去,再把干净的菇子扔进篮子。从3月底开始过来采摘,曹桂香一天都没闲着,据她介绍平均每天能采到200斤左右的幸福菇,多的时候一天采了400斤。
生态农业园的负责人何承华初步估算了下,15亩的秸秆栽培食用菌示范地块,到目前为止已经收获了大约3000斤幸福菇,每斤在市场上的批发价为4块钱。
与普通食用菌栽种模式不同,这里作为秸秆种植试验点,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废弃秸秆的消耗。项目实施时,省农科院专家来进行了现场指导,并对技术人员与工人进行了现场培训,以保证栽培一次性成功。15亩食用菌栽培需要60亩左右的稻田秸秆,约为45吨。
地表温度15℃以上的温度下,幸福菇生长55天左右便能长成。“通过这样的方式,原来没用的秸秆就算是变废为宝了,而且一年还能种上两季。”何承华所说的一年两季是指,夏秋两季的秸秆都可以分别用来培育菌种,这无疑解决了大量的秸秆。也因为目前试验的初步成功,宜秀区种植业管理局局长马光荣表示,宜秀区计划今年秸秆禁烧期间推广这一技术,并尝试进行大田范围推广,就地解决秸秆。
安庆晚报记者从市农委农村能源办公室了解到,目前像这样利用秸秆培植食用菌的试验点全市共有3个,有工厂化生产,有林下养殖,现在都开始采摘销售。这些都是我市对秸秆栽培食用菌模式的一种探索,随着采摘的顺利进行,意味着这一模式被推广的可能性增大。
而采摘下来的食用菌销往何处则是接下来需要探索的内容。目前鲍冲湖村的这个试点处产出的幸福菇,市农委专门为其在龙狮桥批发市场设立了一处摊位。除了新鲜食用菌的售卖,如何更好地进行深加工也在尝试探索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