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引导 实现秸秆饲料化
“我们与重庆恒都农业集团公司和贵阳爱德现代牛业有限公司签订500吨草料订单合同,按0.2元/斤收购玉米、稻草、黄豆等农作物秸秆,按市场价600元/吨计算,可实现产值30万元,群众可变废为宝增收20万元。”泥高众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冉光鲜说。
冉光鲜说,目前,在泥高坝区收割了50吨秸秆,今年计划收购800多吨高粱秆、玉米秆,收购荒草250吨,用于加工饲料进行销售。
务川自治县立足“秸”尽其用,采取“党支部+大户+农户”的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养殖大户收购群众秸秆加工成饲料,减少养殖成本,促进周边群众增收。发动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算好经济账、生态账,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把秸秆“变废为宝”,卖给当地养殖大户制作饲料,既增加自身收入,又避免因焚烧秸秆引发森林火灾、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目前,全县1067户养殖大户回收秸秆用于生产饲料约2万吨。

政府主导 实现秸秆肥料化
走进分水镇红明村集体经济有机肥加工厂,只见伴着翻抛机器的轰隆声,一堆堆玉米秸秆粉末与粪便搅拌后变成了黑色的有机肥,输送到旁边的空地上,发酵、装袋……
分水镇集体经济公司福昇集团董事长覃兵告诉记者:“用秸秆加工的有机肥,肥料有效期长、肥力持久、无污染,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土壤,改良土壤,促进植物生长,是生产有机、绿色和无公害食品的优质肥料。”
分水镇红明村建立集体经济有机肥加工厂,把废弃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是务川做好农作物秸秆的消化转化利用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乡镇依托村级集体经济成立的公司,建立有机肥料加工厂,采用“政府+加工厂+农户”模式,以秸秆收购、有机肥生产、销售为一体,走出一条秸秆处理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生产的有机肥以低于市场价卖给出售秸秆的农户,激发农户来年销售秸秆的热情。”谈起利用闲置秸秆肥料化的好处,红明村支部书记邓坤感慨地说,使用有机肥,降低了农民种植和土地管护成本,改善了土壤肥力,真正让农作物秸秆处理“老大难”变成群众增收“香饽饽”。
目前,全县已将3.2万吨秸秆用于生产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导 实现秸秆燃料
党员倡导 实现秸秆燃料化
前些日子,镇南镇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红马甲”和群众忙忙碌碌,砍秸秆、捆秸秆、运输秸秆,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天气持续高温干旱,田间地头的秸秆看着就让人担忧,一不小心就会引发森林火灾。”正在砍除秸秆的谢科说,各村(社区)组织当地村民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逐一清理田间的秸秆,帮助联系秸秆销售,让避免火灾和增加群众收入一举两得。
今年7月份以来,持续干旱少雨,秋收后留下大量农作物秸秆,采取传统方式焚烧,不仅浪费资源,又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务川自治县“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巩固成果、防止反弹”四向发力,充分利用“一中心一张网十连户”机制,发动党员干部成立宣传队、志愿服务队,通过悬挂标语、召开群众会、义务收割销售等方式,开展禁止就地焚烧秸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将秸秆收割售卖,用作生活燃料,节约用电成本,将其燃烧灰烬用于加工务川特色食品——灰豆腐。
同时,建立“村集体经济+农户”“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燃料加工厂,解决群众秸秆销售渠道。
“我们用秸秆灰炒制灰豆腐,松软鲜嫩,口感好,大家都非常喜欢吃。”柏村镇中心社区联合组居民付体娟说,每天加工灰豆腐100多斤,收入800多元,基本上都是电话预订销售。
据了解,目前,倡导2万余户群众实行秸秆燃料化处理,全县年均出产灰豆腐20万斤以上,按市场价10元/斤计算,可以创造产值200万元。柏村、丰乐镇正在申报生物颗粒燃料加工厂项目。

专家指导 实现秸秆基料化
在黄都镇云丰村食用菌基地上,一个个菌棒摆放有序,技术员正在查看菌棒情况。
“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发展平菇、鸡腿菇的菌棒基料都是收购群众的玉米、高粱、水稻、花生等秸秆和玉米加工成粉末,与石灰等配料科学配比制作。”黄都镇食用菌基地负责人王贻库说,目前已种植鸡腿菇3万棒,收购秸秆就支出4万多元,今年计划发展10万棒平菇、鸡腿菇。
据了解,务川自治县依托国家、省、市、县科技特派员专家力量,指导食用菌种植大户充分利用秸秆富含食用菌所必需的糖分、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成分,将群众废弃秸秆进行收购加工,与其他配料科学配比作为食用菌栽培基料,实现秸秆基料化处理。并结合林下经济,探索“专家+种植大户+农户”模式,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
目前,都濡、黄都、镇南等乡镇食用菌种植大户收购1500余吨秸秆制作食用菌基料,群众可利用秸秆拓宽收入120余万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