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日前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农作物秸秆成果及其能量,发展另一半农业,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提出的新要求。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农产品
中国经济时报:您的新作《捡回另一半农业——农业生物质与生物质能源》称秸秆也是农作物,是大自然和农业经营者已经创造出来却未得到深刻认识和综合利用的另一半农业,而在传统概念中,秸秆却仅是丰收的附属品,应如何理解?
尹成杰:同农作物果实能量一样,农作物秸秆能量是农作物在相应条件下,经过光合作用形成和积累的能量。
研究结果表明,农作物光合作用产物一半在籽实中,一半在秸秆里。农业投入要素50%左右转化为秸秆。秸秆的总能量基本和玉米、淀粉的总能量相当,其燃烧值约为标准煤的50%。一吨普通秸秆的营养价值平均与0.25吨粮食的营养相当。
我国每年生产秸秆6亿多吨,若全部用来焚烧,可折合约3亿吨标准煤的热值;全部用作饲料,相当于1.5亿吨粮食。因此,农作物秸秆不应被看作仅仅是农业生产附属产品,而应被看作是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极具开发潜力的宝贵资源。
所谓另一半农业,就是一个农业生产年度中,农作物生产出来的另一半农作物的能量。传统农业条件下只重视农作物果实的利用,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发展生物质能源,就能充分发挥另一半农业的巨大作用。
我国秸秆利用率仅为30%左右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我国在秸秆开发利用上情况如何?
尹成杰: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据专家测算,我国农业每年生产粮食11000多亿斤、秸秆16000多亿斤。但是,千百年来,尽管农作物的果实成果和秸秆成果,随着农作物的生长和管理相伴而生并同期获得,但农业经营者对农作物的秸秆却不能像果实成果那样看待和收获。即或对秸秆成果有些少量利用,也是传统的和粗放的。比如在古代农业阶段,农作物秸秆只是少量用作饲养大牲畜和日常燃料,有的还用于建房子;在传统农业阶段,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也是少量用于饲料和日常燃料。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秸秆在饲料和燃料方面的利用下降十分明显,目前我国秸秆利用率只有30%左右,利用方式也较为粗放。
首先,从饲料利用来看,随着饲料工业技术不断发展提高,以农作物果实成果特别是粮食作为饲料原料逐渐成为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饲料粮用量逐年增加,1978年为4575万吨,2007年达17150万吨,年增长率为4.7%。其中,饲用玉米为9800万吨,占饲料粮的57.1%。1978年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仅为15.0%,1990年为24.4%,1995年为31.2%,2007年为34.2%。29年来,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提高了19.2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饲料用粮达到3700万吨。秸秆在饲料应用上的下降,不仅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一定压力,而且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养殖效益。
其次,从燃料利用来看,秸秆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烧火、做饭、取暖的燃料主体,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在这一领域的利用空间逐渐缩小,甚至在一些地方完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和电能。化石能源和电能在农村的广泛利用,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支出,增加了能源供给的压力。因此,从总体上看,由于秸秆作为饲料和燃料这两项传统功能的退化,农作物秸秆的废弃、焚烧严重,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中国经济时报:秸秆是同果实一样重要的农产品,缘何长期被忽视?
尹成杰:长期以来,农业经营者丢掉另一半农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处于农产品供求紧平衡阶段,从而造成农业经营者重粮轻秸秆的农作物利用取向。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问题在于这种重粮轻秸秆的观念把农作物的果实成果和秸秆成果对立起来,长期忽视农作物秸秆成果的收获和利用。
此外,人们对农作物秸秆成果认识和利用不够,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农作物成果综合利用加工的技术。推动农作物秸秆成果从传统利用向现代农业利用转变,从粗放利用向精深加工利用转变,最根本的动力是加工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传统农业阶段,由于秸秆成果综合加工利用技术落后,甚至没有相关的加工利用技术,农业经营者无法去认识和利用农作物秸秆成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初步找到了利用农作物秸秆的技术和途径,如通过发酵技术加工生产乙醇,通过气化技术生产生物气,通过发电技术开展生物质发电等,这是目前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农作物秸秆精深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技术的应用缓慢,主要是因为缺乏技术运用的扶持和投入,资金不足,建厂困难,秸秆综合利用价格补贴机制不健全,等等。
从能源、饲料、肥料三方面开发利用秸秆
中国经济时报:利用秸秆、捡回另一半农业对于农民、农村、现代农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有何作用?
尹成杰:利用农作物秸秆成果及其能量,发展另一半农业,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提出的新要求。农业经营者种植农作物,追求果实成果及秸秆成果最大化,在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农作物种植二元结构成果,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是最现实的选择。
目前,我国有2.4亿农户,平均每户经营面积不足8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他们承包经营的土地数量还要逐步减少。而人口的增加和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又迫切需要他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农业的比较效益。面对这种农业资源减少、农产品需求增长的双层压力,农业经营者无时无刻不在探寻提高对现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那么,捡回另一半农业是最现实的选择之一。
中国经济时报:未来,我国应该如何利用秸秆,捡回另一半农业?
尹成杰:当前,由于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不完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水平落后,秸秆利用研究与推广脱节,大量宝贵的秸秆资源沉睡、废弃和流失,每年至少还有2 亿多吨秸秆没有开发利用,已经利用的也是粗放的低水平利用。
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投入要素50%左右转化为农作物秸秆。也就是说,秸秆资源的浪费,实质上是耕地、水资源和农业投入品的浪费。因此,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把各类农作物秸秆“吃干榨尽”和转化增值,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秸秆利用的途径主要集中在能源、饲料和肥料三个方面。
目前,生物质能源农作物秸秆发电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关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如日本的“阳光计划”,美国的“能源农场”,印度的“绿色能源工厂”等,都将生物质能源农作物秸秆发电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的重点工程。
以丹麦为例。20世纪70年代爆发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能源一直依赖进口的丹麦,在大力推广节能措施的同时,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和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了鼓励农作物秸秆发电以及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丹麦政府制定了财税扶持政策,政府不仅免征能源税、二氧化碳税等环境税,而且优先调用农作物秸秆产生的电和热,并且由政府保证最低上网价格。
1988年,世界上第一座农作物秸秆生物燃烧发电厂在丹麦诞生。此后,为建立清洁能源发展机制,调整能源发展和利用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丹麦进一步加大了生物质能源和其他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利用力度。在政策的推动下,到2006年,丹麦已建立了130家农作物秸秆发电厂,此外,还有一部分烧木屑或垃圾的发电厂也能兼烧农作物秸秆。现在,以农作物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已占丹麦能源消费量的24%以上。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虽然在这些领域分别开展了秸秆的开发利用,但综合利用水平还比较低。
仍以秸秆发电为例。我国秸秆发电起步较晚,目前仍属起步阶段。2005年,我国首个秸秆生物燃烧发电厂在河北省晋州市开工建设,此后,河南、安徽、江苏等地也纷纷上马了秸秆发电厂项目。
实际上,秸秆综合利用符合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原则(称为3R原则),能实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目标,是我国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要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重要切入点,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大力发展秸秆发电、秸秆饲料、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肥料和秸秆食用菌。并在思想认识上,实现秸秆从传统农业副产品向重要农产品的转变;在利用方式上,实现秸秆从简单利用向综合利用的转变;在利用机制上,实现秸秆从自给自足利用向商品化利用的转变;在管理办法上,实现秸秆从粗放管理向加强科学管理的转变等“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