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产业新闻 » 正文

湖南省常宁市农作物秸秆有机肥产业科技引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9-04  浏览次数:749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金秋时节,湖南省常宁市西岭镇桐江村稻田里饱满的谷穗压弯了稻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香。常宁市烟粮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们正在盼待秋收。

  “稻子还没收,合作社就通知我们等着收购秸秆了。”望着眼前金黄的稻田,村民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没想到秸秆也能卖280元一吨,以前我们都是一把火烧掉它,现在都被合作社收购做有机肥了。”

  秸秆不用焚烧处理,还能回收卖钱----放在几年前,桐江村许多农户一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如今,随着该镇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将秸秆变废为宝,天方夜谭渐成现实。


秸秆回收,经济生态双增效

  ▲常宁市宜庆科技有限公司

  8月31日上午,记者走进衡阳第一家有机化肥生产公司----位于常宁市三角塘镇双湾村的常宁市宜庆科技有限公司,只见秸秆和经过初处理的畜禽粪污虽然堆满原料库房,但几乎闻不到一点臭味。它们在经过粉碎、发酵等一系列处理后,便成为了有机肥料。

  ▲经过初处理的有机肥原料

  该公司是一家以畜禽粪污和秸秆为主要原料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其原料主要来源于周边乡镇的畜牧和种植企业及大户。其中,畜禽粪污和秸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处理后生产出有机肥,这些有机肥主要供应种植企业,尤其是果蔬种植企业。

  ▲过筛原材料

  早些年,每到农忙时节,处理秸秆让农户很头疼,他们或露天焚烧,或弃置地头,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如今政府主导,合作社统一回收秸秆,我们负责加工,既帮农户处理了秸秆,又赚了钱,农户们都很欢迎。”常宁市宜庆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富易说,秸秆是被为“放错位置的资源”,而把秸秆回收利用,离不开为这项技术研发、推广而奔走的科技特派员陈建芝。

  ▲研发实验室

  “最初,我们都不专业,有机肥各种成分的配比与发酵经常碰到问题。科技特派员的出现,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从技术指导到人员培训,都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帮助。”徐富易告诉记者,在陈建芝的建议下,该公司采用生物处理技术,进行全自动流水线作业,不仅节约了人力,还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硕士下乡,助推农业绿色发展

  “通过把农业废弃物制成有机肥投放到农业生产中,不仅实现了秸秆循环利用,还能改良土壤,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直观可见的是,通过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联合作用,改良田的水稻长势明显优于没有使用改良剂的对照田......”陈建芝说。

  ▲陈建芝正在做实验

  陈建芝是益阳人,2007年从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作为优秀人才被聘请到衡阳市蔬菜研究所工作。自2015年被选为科技特派员以来,她便围绕有机肥配方研制以及肥料肥效试验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与常宁市宜庆科技有限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贯穿到田间生产、车间加工、市场销售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

  ▲为企业负责人答疑解惑

  为了测试有机肥对土壤的影响,陈建芝曾做过多次实验,证明使用有机肥种植的农作物茎、叶更为挺拔茂盛,株形明显优于对照田。改良过后的土地上长出的农作物不但实现增产,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也得到提高,农药使用量因此减少。

  常宁市烟粮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作为常宁市宜庆科技有限公司有机肥推广试验点,最先享受到了有机肥带来的好处。该合作社烟叶种基地多,烟叶很容易出现病虫害,影响下阶段水稻的种植。徐富易告诉记者,以前都是烟叶采摘后,休田一段时间,再接着种水稻,现在使用有机肥,能快速调整土壤,没有休田期,农户种完烟叶直接种水稻,个个都赚得钱包鼓鼓。

  变废为宝,有机肥助农民增收

  本以为会一切顺利的陈建芝在第一批有机肥生产出来时,碰到一个现实难题----推广难。“有机肥体量大,1亩地可能需要几百斤的肥料,常宁又属于丘陵地带,运送有机肥大大增大了农户的劳动力,这也使得许多农户不愿意购买有机肥。”经过各种“上门推销”, 陈建芝终于摸清了一点小 “门道”----先给农户免费试用。

  ▲包装好的有机肥

  陈建芝主动联系了一家种植明前茶的农户,表示愿意免费上门给他试用有机肥,老板一听有免费肥料,立即点头答应了。该种植户按照陈建芝的指导,把有机肥铺到了自家的茶叶地上。

  在经过一个季度的对比后,使用有机肥的茶叶出芽早,长势旺盛。因出芽早,所以明前茶产量也高于其他茶叶地。望着对比强烈的两块地,该种植户彻底地服气了,第二年主动联系了常宁市宜庆科技有限公司购买有机肥。

  通过政府的扶持与大家的口口相传,常宁市宜庆科技有限公司仅通过4年时间,就实现了从纯投入到全自动化生产线的蜕变,2020年的有机肥销售量达到了3000吨。徐富易说,今年的目标是完成10000吨的销量。

  “农业技术只有走出课本、走出实验室,才能落地转化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手段。”近6年的科技特派员经历,陈建芝感触颇深。从开始的全市只有一家,到现在,生产有机肥的公司已在衡阳遍地开花。“衡阳现在应该没有哪家有机肥厂的老板不认识我!”说出这句话的陈建芝,脸上带着骄傲的微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