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产业新闻 » 正文

江苏省宿迁市秸秆利用疏堵结合成效显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15  浏览次数:509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以下简称秸秆综禁)是守护蓝天底色的“关键一战”,也是激活乡村生态价值的“必答题”。

进入秋冬季秸秆综禁攻坚期,江苏省宿迁市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从严抓好秸秆禁烧工作,细致研究统筹集成机制,立足实际、依托优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从“田间废弃物”到“养殖金饲料”

走进宿迁市长安牧场的标准化圈舍,一群群膘肥体壮的奶牛正低头啃嚼着草料,时不时发出“哞哞”声。这些让奶牛吃得香甜的“营养餐”,原料就是小麦、玉米、水稻收割后剩下的秸秆。

“以前秸秆要么烧了污染空气,要么堆在田间占地方;现在不一样了,它们成了我们牧场的‘香饽饽’。”宿迁市长安牧场总经理朱明指着秸秆青贮包介绍,为破解“奶牛养殖成本高、秸秆处理难”的双重难题,牧场创新实施了“秸秆变肉”循环养殖模式,锚定宿城区中扬镇丰富的秸秆资源,搭建起“农田到牧场”的闭环利用体系。

这套体系有着清晰的流程:宿迁市长安牧场从田间收集开始,通过秸秆捡拾机将散落的秸秆收拢,经粉碎机精准粉碎后喷撒专用菌种,再由打包机进行裹包发酵,最终制成优质青贮饲料,通过TMR搅拌设备按比例混合饲喂奶牛。整套设备与工艺的高效衔接,确保秸秆饲料营养均衡、易于吸收,为奶牛养殖提供坚实保障。

“以前依赖进口的饲料成本高、供应不稳定,现在转向本土化秸秆饲料,成本降了不少。”朱明说。

对附近农民来说,把秸秆卖给牧场能额外增收,田间废弃物成了“增收物”;对牧场而言,秸秆饲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提升了牛奶品质,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奔赴。

从“人防奔波”到“智能站岗”

在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镇综合文化站内,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15个高空“铁塔哨兵”传回的画面,全镇农田、道路、沟渠的动态一览无余。皂河镇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工作办公室办事员王凤娟紧盯着屏幕,指尖不时在键盘上轻点,调度着潜在火点的预警与处置工作。

“这套智能监测系统覆盖面广、辐射距离远,还能24小时‘不眨眼’。以前靠人巡,一天跑遍全镇得好几小时,现在系统自动预警,效率翻了好几倍。”王凤娟介绍,该系统依托AI识别技术,利用双光谱摄像机可以实现全天候自动识别烟雾和火点。为了使该系统发挥更大效能,该镇联合各村居对现有的高塔监控设置预置点,通过精准定位地块、道路两侧等易着火点,进一步缩短监控捕捉火点的时间。

如今,皂河镇15个高空瞭望系统已全部“上岗”,实现了禁烧工作效率倍增和人力大幅解放,成功完成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

“从火点出现、系统报警,到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处置,平均时间比以前大幅缩短。”皂河镇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工作办公室主任马文瑞表示。

今年以来,宿迁已在24个乡镇试点推进高空瞭望系统建设。这些系统能自动识别烟雾与火光,还能精准定位特定区域动态变化,实现“火点发现—自主研判—点位推送—整改闭环”的全流程管理。

与此同时,全市还配备百余架无人机,每日对高值站点、重点管控点位开展巡飞,打破“地面巡查有盲区、人工监管有局限”的困境,真正实现从“人海战术”到“技防为主”的跨越,让秸秆禁烧的“监控网”越织越密。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施治”

无论是皂河镇的“智能防控”,还是长安牧场的“秸秆循环”,都是宿迁秸秆综禁“系统施治”的缩影。

今年9月23日,宿迁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召开全市秋季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部署会,同步印发《宿迁市秋冬季秸秆综禁强化措施》,从8个维度拧紧“责任链”。

为破解行政边界“监管盲区”,宿迁主动谋划,拟与连云港、淮安、盐城签订四方秸秆综禁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框架协议,明确信息共享、联合巡查、协同处置机制,确保边界区域“不遗漏、不延误”;对卫星热点图、微站高值点位等重点区域,开展加密巡查,让每处隐患都“无处遁形”。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