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产业新闻 » 正文

“1+5”模式:秸秆综合利用大有可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27  浏览次数:787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江苏高淳创建,“1+5”模式,秸秆综合利用大有可为。  


 
u=526115853,400797510&fm=23&gp=0

近日,在高淳区桠溪镇农田收割时,收割机将秸秆打碎直接还田作肥。    

2017年夏收刚刚落幕,经过各方努力,我市秸秆禁烧再次实现“零火点”。在此基础上,我市以禁促用、堵疏结合,同时加大秸秆综合利用补贴力度,引导企业、农户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各种模式——

扶持政策方面,市政府2013年即率先出台一系列秸秆综合利用扶持政策,包括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离田收储作业补助,对秸秆规模利用单位进行补助等,近3年基本杜绝大面积秸秆焚烧现象。 

利用模式方面,农业部门推出了“1+5”综合利用模式,“1”即机械化就地还田,“5”即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五化”利用。 

我市秸秆“五化”利用总体形势如何?秸秆处置的难点在哪里?其最佳出路究竟是什么?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年产秸秆120万吨,170余家企业“吃掉”45万吨  

本月初,市农委在江宁区淳化街道召开现场会,现场观摩、推广4种小麦秸秆还田法:水耕水整还田、旱耕水整还田、切碎还田、犁旋一体作业还田。 

这4种操作方式略有不同,但均是将秸秆打碎,或耕翻深埋,或水淹腐化,最终实现还田。就地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此次现场会吸引了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区颖刚、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丁为民现场考察。 

区颖刚此行肩负一项重要任务:为世界银行落户广东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考察先进经验。“对秸秆利用来说,如何少耕作、还好田非常关键。”区颖刚介绍,广东基本种双季稻,收割时留茬普遍较高,而南京一麦一稻,秸秆还田留茬较低,还田技术精细,值得广东学习。 

市农委装备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南京一般种植稻麦(油)两季,两季作物种收尤其是夏收夏种的间隔很短,秸秆必须快速处理才能种植下一季作物。统计显示,每年我市稻麦油、芦蒿、玉米秸秆数量约12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企业170余家,每年消化秸秆约45万吨,其余大部分就地还田,其中,全市小麦、水稻秸秆综合还田比例约54%。 

每年夏收季节,是绿洲秸秆专业合作社最忙碌的时候。合作社负责人成安才都会组织人员到种植大户田头收购秸秆。为了提高村民积极性,这几年秸秆收购价越来越高,每吨已涨到350—400元左右。 

绿洲秸秆专业合作社收购的秸秆,相当一部分卖给了江苏金泰高能饲草饲料有限公司。江苏金泰是秸秆饲料化的代表企业,采用特殊技术将秸秆加工成更利于动物吸收的粗饲料,受到市场广泛欢迎。该公司总经理周谧介绍,企业目前每天消耗20多吨秸秆,生产出的粗饲料每吨成品可卖1400元。

南京勤丰秸秆科技公司研发的秸—炭—肥还田改土模式,还入选了前不久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的秸秆综合利用十大模式。这种模式是将农作物秸秆使用低温热裂解工艺转化为富含稳定有机质的生物炭,然后以生物炭为介质生产炭基肥料,并返回农田,最终实现秸秆循环利用。该公司总经理李明亮说,2013年,公司即和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着手生物质炭的研究,几年来,公司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购买仪器、加大研发、培训人员等。“秸秆放进炭化炉,通过分离系统生产出生物质炭,可用来修复土壤、净化空气。”除了生物质炭,南京勤丰还可以用秸秆生产黑炭及附属产品木醋液、焦油等。就因为其秸秆产品附加值高,联合国环境署曾专门举办现场观摩会,非洲、东南亚等地学者还专程来企业学习秸秆变废为宝的技术。

秸秆利用属“弱质”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低  

为了鼓励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我市多年来一直对机械化还田、离田收储和利用环节给予补贴,补贴力度全省市级城市中最大。其中,给予农户每亩40—45元机械化还田或离田收储补贴;对秸秆利用企业,按秸秆处理量给予梯度补贴:年处理秸秆1000—2000吨,补贴5万元;年处理秸秆2000—5000吨,补贴10万元;年处理秸秆5000—10000吨,补贴20万元;年处理秸秆10000吨以上的,补贴30万元。 

虽然政府支持力度很大,但因为秸秆利用产业本身的特点限制,企业普遍处于处理量和利润均偏低的状态。统计显示,目前我市170余家秸秆综合利用单位,去年处理秸秆约45万吨,每家平均只处理了2600吨,年处理量超过10000吨以上的单位只有6家。 

“秸秆利用存在两大瓶颈:一是收集成本过高,二是加工出来的秸秆制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低。”一名业内人士分析,秸秆分散在地域广阔的农村,收集、打捆、运输环节的成本相加,甚至远高于秸秆的收购价格,所以很少有农户愿意主动收集秸秆卖给利用企业。此外,企业生产的肥料、基料等,相当一部分存在销路不畅、卖不上价格等诸多问题,导致利用企业积极性不高。 

高淳种粮大户魏清在3年前曾经专门购置秸秆打捆机,准备将600多亩承包地的秸秆收集、打捆后销售,但在试点一季后就放弃了。首先,秸秆打捆机自重太重,而南京大多属丘陵地区,打捆机在小块田地里无法发挥优势;其次,人工收集的人工费每人每天起码150元,加上打捆、运输费用,一吨秸秆收集成本远远超过每吨260元的收购价。 

无奈之下,他只好将秸秆打捆机转手,从此600多亩承包地的秸秆全部就地还田。魏清告诉记者,前几年,有投资商曾在高淳桠溪办了个秸秆加工厂,将秸秆压块后加工成燃料,但由于燃料热值太低卖不出去,加工厂很快就倒闭了。 

业内人士曾经测算,每亩小麦约产生0.43吨秸秆,也就是说,收集1吨秸秆,需要将约2.5亩地的小麦秸秆收集、打捆,因此成本高昂。这点绿洲秸秆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成安才也深有体会,他说,主要农村劳动力不足,青壮年外出打工,很多老人没力气送货;而运输成本过高,他们也不愿意上门收,现在他们收集范围最远到六合新篁,大约30多公里,再远就不划算了。 

“从目前情况看,秸秆综合利用仍属于‘弱质’产业。”市农委装备处有关人士表示,所谓“弱质”,指秸秆利用技术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好多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处于低利润甚至亏损的边缘。

还田技术须提高,秸秆利用呼唤更多创意  

近日,在高淳区桠溪镇国际慢城农田里,收割机在收割作物的同时,将秸秆打碎成粉末后直接还田作肥,既能减轻村民劳动强度,又能加强秸杆综合利用。                  本报通讯员 刘列 高晓平 本报记者 吴彬摄

记者获悉,美国、欧洲等地农作物一年只种一茬,因此秸秆处理相对简单。而中国普遍种植两季作物,两季作物种收之间的时间又短,因此秸秆必须快速处理。 

随着农业生产力提高和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小麦、水稻、油菜、玉米、芦蒿的秸秆经历了资源化利用—焚烧—禁烧—资源化利用的多个转折过程。早期,农民收获农作物后,往往将秸秆收集、储存起来,作为生火做饭的能源,或者沤肥造纸、喂养牲口。 

后来,农业机械化操作程度逐渐提高,液化气在农村逐步普及,秸秆成为无人珍惜的废物,于是农民往往选择一烧了之。从当时的历史阶段来说,焚烧有诸多好处:操作便利、就地还田,秸秆焚烧后的无机质可以增肥地力,又不污染水源和土壤。 

但是大气环境压力倒逼这一传统必须改变。专家介绍,秸秆燃烧释放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PM2.5、PM10、二氧化硫以及其他污染物。而当秸秆焚烧引起的烟雾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黏膜的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收集成本过高,加工产品附加值又低,那么秸秆的最佳出路究竟在哪里?

对此,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丁为民表示,近年来南京秸秆综合利用堵疏结合、以疏为主、以禁促用的方针必须坚持。在提高综合利用比例上,建议政府部门给予研发专项补贴,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将秸秆利用技术提档升级,提高秸秆产品的附加值。 

其次,充分发挥现有科技含量较高企业的规模优势。测算显示,年处理秸秆量达到8万—10万吨的企业,且秸秆运输距离控制在30—50公里,应该能实现规模效益。采访中,南京勤丰负责人就透露,他们将联合一家上市公司,在全国复制更多秸秆利用项目。 

第三,秸秆利用“1+5”模式中的“还田”技术必须改进。记者获悉,全市小麦、水稻秸秆综合还田比例约54%,仍是秸秆综合利用的大头,就地机械化还田仍是目前应该坚持的主流模式。 

在“1+5”利用方式中,“1”是消耗秸秆的大头,也是重中之重。市农委副巡视员杨五一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因为秸秆收集成本高等问题难以解决,就地还田是最为经济、便捷、可行的解决思路。 

不过,还田技术含量需进一步提高。还田4种模式中,水耕水整还田是市农委主推技术,田内小麦收割完毕后,秸秆就地切割成段,留茬控制在5厘米高左右。田内放水漫过秸秆,浸泡一段时间后,驾驶员操作专用的秸秆还田机,深翻土地,将秸秆翻入地下。“耕翻需要连续两次,让秸秆不再成团,三四天后田里就可以插秧了。”现场技术人员说。 

区颖刚教授则认为,除了改进还田技术、提升秸秆加工技术外,秸秆综合利用还需要更多创意。在国外,很多农场将秸秆收集压块后,做成巨大的圆筒等形状作为大地景观,吸引很多游客前去参观;还有的企业将秸秆压块制造出家庭饰品甚至建材,也收到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我们需要探索以还田为主的1+N种秸秆利用方式,就地、就近将秸秆变废为宝,到时秸秆就真正成为农民不愿烧、企业抢着要的宝贝。”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