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要点
我省食用菌栽培原料资源丰富,利用作物秸秆为原料可种植多种食用菌。以近年我省自主研发、重点推广、能够充分消耗作物秸秆的食用菌新品种——幸福菇(又称大球盖菇)为例,生产技术要点如下:
1.幸福菇主要特点
幸福菇呈葡萄酒红色,菇体清香味鲜,盖滑柄脆,口感好,有韧性,满口余香,内含有抗癌活性物质,有助于人体健康。该菇抗性强,适应性广,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栽培技术容易掌握,不需灭菌,不需装袋,可充分利用麦秸、油菜杆、稻草、玉米秸等秸秆生产,种植1亩幸福菇可消耗6000公斤左右秸秆原料(约15亩秸秆量),亩成本3000元,纯收益超过万元。
2.种植季节安排
该菇以自然气温为主,人为设施调节为辅,在我省南北皆可栽培。当气温稳定在28℃以下就可制种,旬均温度稳定在16-27℃时就可播种栽培。沿淮、淮北地区,春季栽培以3-4月播种,4-6月出菇;秋季栽培以7月底至8月中旬播种,8月中下旬至10月出菇。沿江、江南地区,春季栽培3月底至4月中旬播种,4月底至5月中旬出菇;秋季栽培为7月底至8月下旬播种,8月底至9月中旬出菇。
3.对环境条件要求
该菇生长需要湿度培养料含水量为70-75%,高于多数菇类。在发菌阶段,空气湿度为70%左右,在子实体形成阶段,空气湿度要求在85-95%左右。属中温型菇类,生长温度范围为5-36℃,最适温度为23-27℃,10℃以下和32℃以上生长缓慢。该菇菌丝生长可以不需要光照,但要有散射光,对空气要求较严,当空气不流通氧气不足时,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受到抑制。菌丝要求pH值4.5-9的生长环境,其中以pH值5-7为最适。该菇不经覆土也能出菇,但经覆土才能正常出菇和创高产。
4.原料及场地选择
几乎所有农作物秸秆及农副产品下脚料,如麦秸、玉米秸、稻草、木屑、花生藤(壳)、油菜籽(壳渣)等均可作培养料。对培养料要求主要是新鲜,颜色、气味正常,无霉变现象。可采用露地大田、树林下、玉米地、房前屋后等多种方式栽培。
5.栽培技术要点
①栽培处理。将农作物秸秆先浸水,使之充分吸水,以达到软化和降低pH值。稻草浸泡24-36小时,麦秸、玉米秸、豆秸等需浸泡48小时。原料浸湿后沥干,使培养料含水量在70-75%。
②铺料播种。播种时,把栽培畦墒整理成高30厘米,宽1.3米,长度不限的龟背形,畦墒与畦墒之间留40厘米操作道,土壤干燥应先喷水湿润后再铺料。第一层料厚8-10厘米,播入50%菌种,一共三层草三层菌种,每平方米用干料10公斤左右,料层总厚20-25厘米。播完后压实,料面先盖上3厘米厚腐殖土保湿。刚播种下雨时需要盖上薄膜,以防料太湿影响菌丝生长。
③发菌处理。播种后,3-5天菌丝开始生长,此期内要重点管理好温度和水,防止料温过高,控制料温在20-30℃。当料温高于30℃,应及时揭膜通风,在料面覆盖物上喷冷水降温。当料面局部发白变干,应通过喷水增湿,即喷小水,使菇床四周及侧面多接触水分,畦床沟内不得有积水存留。当菌丝形成尖端扭结菌蕾时,加大水分,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土层水分含水量掌握55-65%,喷水时应根据出菇量,菇多多喷,促进子实体生长。
④出菇管理。除了保持覆盖物和覆土层湿润状态,晴天应勤喷水,喷细水,使泥土保持较高的湿度,在正常管理条件下,幼小菇蕾到成菇,一般需5-10天。
⑤采收加工。成熟的幸福菇,菇体外层菌膜刚破裂,菌盖内卷不开伞时采收,采摘时不宜用手直接拔出,应慢慢摘除,除去带土菇脚即可上市鲜销或供加工。出菇后一般可采4-5茬,每茬间隔5天左右。采收后要及时清除残菇残渣。
(二)技术支撑单位
省菜篮子工程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