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秸秆沼气和秸秆气化发展。在丘陵、盆周山区等秸秆规 模收集困难地区,以沼气工程、秸秆热解气化工程为重点,发展 适度规模集中供气,扩大散户用气,推广秸秆-家畜养殖-沼气 工程-沼气集中供气,秸秆-沼气工程-沼渣-高效肥料-特色 种植,秸秆-沼气工程-沼液-果蔬灌溉等循环利用模式,提高 当地秸秆利用率和清洁能源使用率。到 2018 年,秸秆资源沼气、 气化利用秸秆 359.3 万吨,占秸秆资源量的 9.9%;到 2020 年达 到 406.49 万吨,占秸秆资源量的 11.2%。 合理布局建设秸秆发电设施。在秸秆产生量大且难以利用的 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地区,根据秸秆资源量和分布特点,建 设秸秆热电联产以及循环流化床、水冷振动炉排等直燃发电厂, 秸秆发电优先上网且不限发。到 2018 年,秸秆发电利用秸秆量 75 万吨,占秸秆资源量的 2.07%;到 2020 年,秸秆发电利用秸 秆量 100 万吨,占秸秆资源量的 2.76%。
加快发展秸秆固化成型与炭化。在成都平原、盆周丘陵区大 力发展秸秆固化成型加工点,鼓励企业升级改造生产设备、研发 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加工能力,加快秸秆固化成型产业化步伐。 结合全省工矿企业锅炉改造,积极引导工矿企业使用秸秆固化成 型燃料,扩大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市场需求。围绕改善农村居民生 活燃料结构和燃烧习惯,大力推进农村改厨行动,推广生物质灶 具替代传统燃具,扶持企业开发适合农村燃烧的生物质固体燃料 产品,鼓励农村居民使用生物质固体燃料。到 2018 年,全省秸秆 固化成型与炭化利用秸秆量达 100 万吨,占秸秆资源量的 2.8 %。 到 2020 年 120 万吨,占秸秆资源量的 3.31%。
促进秸秆原料化利用。通过建立利益导向机制,支持秸秆代 木、纤维原料、清洁制浆、生物质能、商品有机肥等新技术的产 业化发展,完善配套产业及下游产品开发,延伸秸秆综合利用产 业链。在成都平原区、盆周丘区,以麦秸等为原料,改造传统造 纸企业,积极发展秸秆造纸。在成都平原区,积极发展秸秆地膜、 秸秆容器、秸秆餐具等秸秆环保产品,减少塑料地膜和容器对土 壤的污染。结合家居产业,积极发展秸秆轻体板、轻型墙体隔板、 粘土砖、蜂窝芯复合轻质板等。在盆周丘区、山区,结合旅游业, 积极鼓励农户、村集体组织、农民专业合作和企业进行秸秆工艺 品编织。到 2018 年,原料化利用秸秆 148.8 万吨,占秸秆资源量 的 4.1%;到 2020 年,原料化利用秸秆 185.11 万吨,占秸秆资源 量的 5.1%。
第四节 加强新技术和装备研发运用
加强技术创新。整合科技资源,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建设以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高 等院校、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秸秆综合 利用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加强秸秆还田、饲料化、能源化、原 料化领域新技术的创新,扶持引导基层农技部门、社会化服务体 系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加强装备研发。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科研单位引进和开 发先进实用的秸秆粉碎还田、捡拾打捆、固化成型、炭气油联产 等新装备,推广秸秆就地就近实现资源化转化的小型化、移动式 装备,研发推广成本低效率高的秸秆收集初加工设备,推进秸秆 综合利用装备的产业化发展与应用。 加快推广应用。研究建立秸秆资源评价体系,指导秸秆综合 科学合理利用。探索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规程,规范秸秆综合 利用标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标准化发展。对市场前景广阔 的新技术和装备,加强市场推广力度,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和规模。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合作和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 先进的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组织、行业协会、科研机 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服务。
五节 开展全域试点示范
根据我省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在平原、丘陵、山地三 种典型区域,开展秸秆全域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开展全产业链政 策补贴,实现区域资源相结合的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 社会共同参与,通过集中和单户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方式,带动 农民致富,减少环境污染。建立循环型秸秆农业利用体系、循环 型秸秆工业利用体系,拓展秸秆综合利用领域,推动秸秆转化及 增殖产品开发,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探索形成秸秆全 产业链综合利用的良性运作新模式,实现区域秸秆全量综合利用, 总结形成典型案例,并在全省复制推广。到 2018 年,建设 8-10 个秸秆全域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县;到 2020 年,建设 15-20 个秸秆 全域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县。
第四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秸秆肥料化利用“提质工程”
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在成都平原水稻、小麦、油菜主产区, 以企业、专合社、种植大户为依托,建设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示 范基地,推广小麦、水稻、油菜粉碎还田技术。扶持购臵秸秆粉 碎机械、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以及仓库、场地等配套设施建设,补 贴机械化还田作业。到 2020 年,全省建设水稻秸秆机械粉碎还田 示范基地 10 个,小麦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示范基地 10 个,油菜机 械化粉碎还田示范基地 8 个,全省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 550 万亩。 秸秆覆盖还田。在水稻-蔬菜(食用菌)、水稻-油菜、水稻- 小麦、果树等种植主产区,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建设秸秆覆 盖还田示范基地。重点采用秸秆就地或异地覆盖农地,用于蔬菜、 水稻、油菜、小麦、果树生产。到 2020 年,在成都平原区、盆周 丘陵区、盆周山区推广秸秆覆盖还田 1300 万亩,建设秸秆覆盖还 田示范基地 50 万亩。 秸秆快腐还田。在水稻-水稻、水稻-小麦、水稻-油菜主产区, 应用秸秆快速腐熟技术,及时将秸秆快速还田,然后进行下季作 物种植。到 2020 年,在盆周丘陵区和盆周山区推广秸秆快腐还田 面积 100 万亩。 秸秆商品有机肥加工。建设秸秆商品有机肥生产项目,大力 发展秸秆商品有机肥精深加工,促进秸秆肥料化高效利用。重点 支持秸秆有机肥工厂化设备购臵、生物菌种引进、技术创新、场 地建设,推广工厂化秸秆综合腐熟技术、生物有机生产技术。到 2020 年,在成都平原区、盆周山区建设 45 个商品有机肥生产项 目,年生产秸秆商品有机肥能力达到 200 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