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政策法规 » 正文

《四川省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6-2020年)》(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08  浏览次数:927
 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的道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利用、疏堵结 合、以疏为主,深化科技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以秸秆资源多元 化利用为根本目标,拓宽秸秆利用渠道;以秸秆资源高效转化为 基本途径,提高秸秆转化经济社会效益;以秸秆资源区域功能布 局优化为重点内容,形成主要农区秸秆错位开发利用格局。完善 秸秆收储运体系,开展全域试点示范,实施全产业链补贴,进一 步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加 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监管, 建立长效机制,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积极运用法 律法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和财税金融政策,建立和完善促进 秸秆综合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 市场配臵资源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以市场为导 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  坚持生态优先与因地制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秸 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根据各地种植业、养殖业特点和 秸秆资源的数量、品种,结合秸秆利用现状,选择适宜的综合利 用方式,推动形成以不同秸秆资源转化途径为特点的、产业错位 发展的秸秆综合利用空间布局。 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整合资源, 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完善秸秆综合利用产 业技术体系,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发挥制度创新对秸秆 综合利用的促进作用,构建服务支撑体系,强化培训指导,加快 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普及,推动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创 新环境。 坚持突出重点与多元利用。统筹兼顾、合理引导秸秆燃料化、 原料化、基料化等综合利用,不断拓展利用领域,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选择重点区域,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全域试 点示范;选择重点领域,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特色示范工程,加快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 2020 年,通过优化区域布局、主攻主要任务、 实施重点工程、完善政策支撑、创新机制体制等,不断优化“五化 利用”结构,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规范各类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 式和规程,使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形成区域化、多元化、标准化、 高效化、产业化“五化发展”格局,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90%以 上,实现全省秸秆综合利用“三个转变”,即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转 变、低效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小规模向集中大规模的商品化转 变,使我省秸秆综合利用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具体目标。到 2016 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82%以上; 到 2018 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86%以上;到 2020 年,全 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0%以上。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提高秸秆农用水平 推进秸秆高效还田。立足全省秸秆资源种类和资源分布特点, 在做好传统高茬收割、秸秆覆盖、堆沤还田等技术模式的基础上, 大力推广秸秆生物炭还田改土技术,在平原区推进秸秆机械粉碎 还田,在丘区(山区)积极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走道式还田 等秸秆肥料利用新方式的普及应用,提升耕地地力水平。开展农 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广秸秆—牲畜养殖—能源化利用—沼肥 还田、秸秆—沼气—沼肥还田等循环利用,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方 式的合理搭配和有机耦合模式,推动区域秸秆全量利用。到 2018 年,秸秆还田量达到 1596.96 万吨,占秸秆资源量的 44%;到 2020 年,秸秆还田量达到 1604.22 万吨,占秸秆资源量的 44.2%。 发展秸秆饲料加工。鼓励畜禽养殖场(户)和小区、饲料企 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在成都平原区积极推进秸秆颗粒饲料、 压块饲料发展,大力发展秸秆饲料精深加工,发展秸秆精饲料, 促进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在盆周丘区、盆周山区、高原地区, 结合养畜大县,加快推广秸秆青贮、微生物发酵、氨化等技术, 发展秸秆青贮、氨化饲料,促进节粮畜牧业快速发展。积极培育 秸秆饲料加工企业,促进秸秆饲料规模化利用。到 2018 年,饲料  化利用秸秆 624.27 万吨,占秸秆资源量的 17.2%;到 2020 年, 饲料化利用秸秆 656.93 万吨,占秸秆资源量的 18.1%。 强化秸秆生产基料。引导秸秆基料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培育 壮大秸秆基料食用菌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 户、家庭农场。加强油菜秸秆食用菌基料化应用,促进油菜秸秆 综合利用。大力推广以秸秆资源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在成都平 原区积极发展秸秆育苗基质、蔬菜花木栽培基质等新型基料化产 业,开展秸秆食用菌栽培规模化示范,培育一批秸秆育苗、蔬菜 花木栽培基质企业、专合社,促进秸秆基料产业多元化和前沿化 发展。到 2018 年,基料化利用秸秆 188.73 万吨,占秸秆资源量 的 5.2%;到 2020 年,基料化利用秸秆 221.39 万吨,占秸秆资源 量的 6.1%。
第二节 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 完善高效化收集体系。根据农用地分布情况、种植制度、秸 秆产生和利用现状,秸秆综合利用实际和区域分布情况,鼓励农 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购买农作物收获机械时,配备秸秆粉碎 还田或捡拾打捆设备,健全服务网络,促进秸秆应收尽收。积极 支持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收集秸秆,扶持发展秸秆收集专合社等经 济组织,鼓励企业、专合组织等大量收集秸秆,建立完善的秸秆 收集服务组织网络。  建立专业化储运网络。积极扶持秸秆收储运服务组织发展, 建立规范的秸秆储运场所,促进秸秆后续利用。鼓励有条件企业、 乡镇、村合理布局建设秸秆收储中心,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和企业建立秸秆收储站点,建设形成完备的“收储中心+收储点” 二级秸秆收储网络。建立节约高效的秸秆运输网络,扶持企业、 专合组织等服务组织采取田间粉碎、打捆、打包等方式田间预处 理秸秆,发动多种交通工具,采取企业、专合社直接运输农户自 行运输预处理秸秆到收储点(中心),形成企业、专合社、农户 三级秸秆运输网络。 推广多元化运作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创新秸秆综 合利用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农户收储运秸秆的利益联结合作共 赢长效机制,保障收储运体系稳定运行。推广“企业+收储运中心 +收储点+农户”、“企业+收储运中心+专合社+收储点+农户”、“专 合社+收储运点+农户”等多元化秸秆收储运模式,推动完善秸秆 收储运体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