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12日12时PM2.5浓度显示,城六区为83微克每立方米,西北部为86微克每立方米,东北部为75微克每立方米,东南部为82微克每立方米,西南部为72微克每立方米。
据了解,按照现有空气质量“国标”,空气质量指数(AQI)为“2级良”与“3级轻度污染”的界限,是PM2.5浓度为75微克每立方米。
监测中心称,12日白天,控制北京的东北高压减弱,转为均压,偏南风起,较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预计12日,空气质量指数(AQI)将逐渐升高,大多数地区为3级轻度污染,部分地区达到4级中度污染。
预计13日扩散条件将继续转差,空气质量有可能达到5级重度污染,14日至15日为4级中度污染。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接受采访称,北京秋季空气污染原因有三:其一,气象上的对流运动减弱,空气结构趋于稳定,污染物更容易累积;其二,秸秆焚烧;其三,机动车污染,尤其是柴油车的黑炭排放。
“气象条件变化是辅助原因。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排放。”王跃思说,近期污染物成分监测到,秋收的秸秆焚烧产生的相关离子。此外,分析数据表明,硝酸盐在PM1尺度的颗粒物中占到30%,其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排放,黑炭浓度也在升高,佐证了柴油车排放、生物质燃烧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