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锦来富农业公司,工作人员将回收来的山核桃蒲壳、水稻秸秆等进行粉碎,用来生产商品有机肥和育秧基质。
“以前山核桃采收后,农户常常把蒲壳随手倒在村口、路旁、田边、墙角甚至河道里,蒲壳含有大量生物碱,很容易造成水污染。现在蒲壳被利用起来了。”工作人员说。
而在相隔不远的天目山镇盎希生态农业公司秸秆也有了好去处,成了生产牛羊饲料和草纤维原料。“农作物刚收割、含水量高的秸秆可以二次加工成为饲草,用于本地畜牧大户的牛羊养殖。而回收晚、湿度低的秸秆则可加工为用于边坡治理的草纤维等,卖出去的价格还不错。”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随着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推进以来,临安区粮食播种面积从1.5万亩猛增到6.5万亩,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达到“变废为宝”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今年1月份,集秸秆收储、处置、产品生产于一体的省级秸秆收储中心在临安成立,目前该中心处于试运行中。
据中心负责人徐玉祥介绍,该项目在区域内通过专业化统一收储,将大大降低农户秸秆的收集和离田成本,大约可以为农户们节省50元到80元每亩。通过秸秆腐熟生产有机肥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农作物化肥施用量,预计每亩可节约化肥投入14元到18元。
此外,以秸秆作为主要原料生产育秧(苗)基质、栽培基质,可以帮助农户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这也是临安区扎实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的一个缩影。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环节的实施当中,临安充分发挥4家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主体作用,不断探索建立“秸秆利用企业+农事服务中心+农户”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构建“收集、储运、处理、利用”全链条贯通的“1+4+X”标准化体系,并持续推进技术模式创新。同时,打通秸秆收储、加工、利用各环节,积极扶持各类秸秆回收利用企业,全面提升临安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能力。据悉,2023年,全区秸秆已收集资源量8.65万吨,利用量8.38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