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随机抽取3块田机收测产结果显示:该核心示范片水稻平均亩产487.1公斤,较当地农户常规水稻种植模式增产35公斤/亩,节本增收90元/亩。
记者了解到,该项技术是2023年农业农村部和重庆市农业主推技术,集成高产低碳排放水稻品种、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旱耕湿整好氧耕作、增密控水增氧栽培等技术,能够使稻田甲烷减排30%以上,产量增加4.1%—8.8%,实现水稻绿色低碳、丰产稳产的协调统一。
项目主持人、市农科院资环所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创新团队首席杭晓宁博士说,水稻是我市最重要的口粮作物,稻田也是重要的甲烷排放源。如何实现水稻丰产和甲烷减排的协同,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我市农业农村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
“秸秆还田是最有效的耕地质量提升措施,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但同时也会增加稻田甲烷产生菌的碳源,提高稻田甲烷产生量。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技术集成,在秸秆全量还田的前提下,实现水稻丰产和稻田甲烷减排双赢。”他说。
为此,近年来项目组以旱耕湿整好氧耕作、增密控水增氧栽培为核心,以高产低排放水稻品种、碳氮互济秸秆还田技术为配套,集成了“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水稻丰产减排技术”。
杭晓宁介绍,这套技术可实现秸秆均匀入土率90%以上,能有效促进稻田甲烷氧化,降低甲烷排放,同时还能有效缓解秸秆还田下水稻前期僵苗和后期贪青等问题。经前期示范应用效果看,能够实现水稻增产4.1%—8.8%,平均每亩增产38.9公斤,甲烷减排31.7%—75.7%,“算下来,平均每亩可节本增收103.5元,丰产减排增效增收效果显著。”他说。
杭晓宁介绍,该技术此前已在垫江县、江津区、铜梁区落地推广。此次通过构建“科研单位+高校+市县农技推广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使得该技术成功落地酉阳。明年将继续在渝东南、渝东北等地建立示范展示基地,进一步扩大应用推广面积,助力全市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