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宏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我们这里设了麦秆回收点,就地取材回收小麦秸秆,这些让村民们头疼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了种植大球盖菇的优质辅料。”谷里镇西朱村党支部书记朱勋介绍到,“秸秆在食用菌产业链里边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期的保温保湿作用。现在小麦收割完以后,咱对秸秆进行统一的打包,打包对食用菌产业这块是一个成本节约,也给秸秆焚烧这块减轻了一部分压力。”
一到麦收季节,丰收的场景令人喜悦,剩下的麦秆却成了令人头疼的难题。新泰市各地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因势利导,巧用秸秆助推百姓增收致富。
在禹村镇青山牧业有限公司的高标准农田里,各种农用机械穿梭于纵横阡陌的金色麦田中,小麦收割脱粒后,专业农机具在田间将秸秆完成打捆回收,为当地畜牧饲养产业提供了优质的饲料来源。
新泰市青山牧业有限公司经理马洪刚说:“在麦收期间,我们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完成收割打捆10000余亩,回收秸秆3000多吨,产生经济价值120万元。”
与谷里镇、禹村镇等机器轰鸣作响的高效收割不同,在羊流镇的麦田里还能见到最传统的收割方式,面对满地的高秆麦,村民从不舍得机械化收割,总是一镰刀一镰刀地仔细割好,别人眼里的秸秆废料,在他们这里却通体是宝。
正在直播间里推广麦秆扇的羊流镇云河村村民范庆美介绍说,“麦秆扇制作成功需经历掐辫、编网、剪样、缝边等14道工序,工序虽然复杂,但凭借传统的手艺、灵巧的外形让小小的麦秆扇备受市场青睐。这种扇子必须用这个高麦秆,没有高麦秆是做不成的。”
说起麦秆扇,羊流镇三洼村麦秆扇非遗工坊负责人张蓉蓉十分开心,“去年销量就三十多万把,今年五一之前,库存已经全部销完了,估计今年销量会更多的。”
观念一变天地宽。“困难户”秸秆巧变致富“香饽饽”,目前,新泰市专门从事麦秆加工的工厂有50多家,从事相关产业的中老年人达上万人,年产值能达到2000多万元。新泰市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中找准方向,形成了产业能增收、环境能改善的良好局面,在丰收的金色麦田里奏响了“绿色”增收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