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小麦,今年减产是肯定的了,你看这田间稀稀疏疏的麦穗,能打500斤粮也就谢天谢地了,而造成小麦减产的罪魁祸首,就是田间秸秆过多造成的!
村民王大姐站在地头,为长势较差的小麦,给出了结论。
从去年冬季开始,她家的小麦冻害明显比邻居家的严重,她一度怀疑是种子造成的原因。
在经过多方维权后,种子经销商表示,他们销售的种子都是证件齐全的合法种子,只是耐冻性较差,这是种子的缺陷,同时这种缺陷也都在包装袋上注明。
去年冬季的两次“断崖式”降温,导致不耐冻小麦品种大面积出现冻害现象,但从整体来看,同一个品种,凡是秸秆还田的小麦,冻害都比较严重。
这是因为秸秆连年还田,土壤中尚未腐烂的秸秆较多,容易造成小麦种子悬空,使萌发的根系无法充分接触土壤,一旦遭遇干旱天气,即便不发生冻害,由于缺少肥水供应,也会出现弱苗黄苗现象。
秸秆还田的副作用,其实早在多年前就出现了,只不过去年冬季的两次寒潮,加剧了秸秆还田的危害。
秸秆较多的土壤,透气性较大,不但不耐干旱,更不耐冻,当冷空气来袭,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灌溉,目的是提高地温,缩小田间温度变幅,以及增加土壤密度,弥补土壤缝隙,减少冷空气对小麦根系的侵袭。
在冷空气来临之前,秸秆还田的小麦,冻害现象尤为突出,而存在不耐冻缺陷的小麦品种,更是首当其冲。
对此,有农民朋友就有了疑惑,不耐冻缺陷的种子容易遭受冻害,为啥还大量流入市场?为啥明知秸秆还田有害,每年还要秸秆还田?
业内人士分析小麦受冻原因,你认可吗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关于种子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种子,每个种子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
如今的农民朋友,都在追求矮杆大穗的高产小麦品种,却忽略了该品种是否耐冻的问题,毕竟像2022年那样连续出现的寒潮天气,并不是年年发生。
有缺陷的小麦种子不代表就是假种子,只要有国家审定编号(在该区域获得审定),经销商进货渠道正规,他们就不用承担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赔偿。
所以,今后农民朋友在选购种子时,一定要考虑综合抗逆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某一方面优势(矮杆大穗)。
至于秸秆还田,目前来看危害还是比较大的,从优劣势上分析,好处是减少了空气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降低潜在的火灾因素。
坏处是容易带来一系列的种植问题,如病虫草害增加、农作物耐寒耐旱能力下降、污染地下水源、耗资巨大及增加种植成本等。
为了解决秸秆还田所产生的负面因素,国家也采取了诸多应对措施,如土地深翻、灭茬、秸秆打包回收等措施,同时,还为回收秸秆的发电厂进行补贴,从而保证秸秆有个好去处。
有人说,不经过实地调研的想象都是美好的,而打破美好的往往都是现实。
当专家认为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有利于空气,并迫不及待地实施后,却没考虑到我国大部分粮食主产区,都是一年两茬的作物,尤其是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地能不能及时消化频频产生的秸秆?
当这个问题产生后,又开始制定秸秆出田方案,然而,秸秆打捆运出田间,不但是个耗资巨大的工程,还是个不可能完全实施的工程。
因为农民为赶播期和墒情,往往会在合适的时期播种下茬作物,当小麦收获后,播种玉米或大豆的间隙本来就不长,这为田间秸秆能够及时打捆并清理出去,制造了极大的难题。
这也是当前国家虽然不断加大秸秆回收力度,却依然有很多秸秆滞留田间危害下茬作物的主要原因。
事实证明,秸秆打捆——回收——发电这个思路,其获得的回报,远远小于投入成本,如果没有国家补贴,这条路显然是无法长久走下去的。
而秸秆的下一条出路在哪里?显然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