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产业新闻 » 正文

两会话秸秆 全国政协委员柴守玺:秸秆还田大有可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3-13  浏览次数:818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柴守玺:



part-00001-283

    提高耕地质量,秸秆还田大有可为

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耕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只有保护好耕地,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方能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中低产田比例高,是今后我国增粮的主要潜力带。”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柴守玺,长期聚焦于西北寒旱地区粮食增产问题。他认为,在高产基础上再高产难度逐年加大,而从广大中低产田区增产要粮的潜力更大。

近年来,柴守玺和科研团队成员针对西北干旱瘠薄、水热不足的瓶颈限制,研发出秸秆带状覆盖还田绿色生产技术,增产保墒效果显著。秸秆还田后,可有效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还能推动实现大量富余秸秆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地膜污染和秸秆焚烧造成的雾霾污染。

柴守玺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也与主产区多年秸秆还田高度相关,但西北旱作区秸秆还田比例远低于国内其他农业区。推行秸秆覆盖与还田是提升西北寒旱地区耕地质量和产能的首要措施。“由于地膜的原因,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会造成碎秆压膜以及残膜清除困难,目前大部分还采取整秆收割离田的办法。我们研究认为,在一年一熟寒旱区,将收获后的玉米整秆覆盖种植小麦和马铃薯,覆盖多茬利用后再还田培肥,不仅能起到良好的保墒调温功效,而且每亩能节约化肥、地膜费用将近150元左右。”

为此,柴守玺提出四条建议。一是加强组织督导。要求全部富余玉米秸秆用于覆盖还田,田间地头无秸秆堆积。二是给予特殊补贴。近15年凡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坡改梯农田,必须确保每年每亩秸秆还田量600公斤/亩以上,国家可每年予以250元/亩的秸秆覆盖还田特殊补贴,连续补贴10年。三是增加投资预算。针对西北旱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增加对坡改梯农田机耕道路建设的投资预算10万元/公里,要求机耕主干道宽度3.5米以上、砂石硬化,并配套排水沟和安保工程建设。四是设立科研专项。针对西北旱作区耕地质量提升,设立科研专项,研发和改进秸秆先覆盖保墒种植、后还田培肥的农机农艺结合技术体系,并示范推广。

此外,针对坡改梯农田撂荒的问题,他还建议,严禁坡改梯农田撂荒。坡改梯农田若连续二年撂荒,村集体有权收回经营权,并由政府组织免费或低租金流转,相关补贴归流转所有,流转坡改梯农田用于粮油作物种植。为鼓励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优先考虑流转给国有农垦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期限20年以上。同时出台流转后不耕种的经济处罚措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