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有任何变化的秸秆,为何命运如此一波三折?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原来这与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有关。
近年来,河北省承德市紧扣时代脉搏,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战略定位,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各县(市、区)在资源综合利用上下足了功夫,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和利用模式,从项目推广、政策保障、技术支持等方面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守田耕种
父子两代人见证秸秆之变
连轴转了一个多星期,33岁的刘海承包的1000亩地终于完成秋收。2015年起,刘海开始在家乡承包土地,那时每年光处理秸秆就要花费十余天的时间。现在,从事秸秆压块的公司仅用一周就打包收走了所有秸秆,“我们不花一分钱不说,还有几万的收入”。
但刘海清晰地记得,2010年左右,秸秆处理是令人头疼的难题,就地焚烧秸秆很普遍。“那时候秸秆没什么用处,放在地里没法处理,只能一把火烧了。”曾几何时,秸秆焚烧与雾霾之间画上了等号。每到秋收,“狼烟”四起,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
可刘海听父亲说过,这些恼人的秸秆,几十年前在乡亲们眼里,是舍不得扔更舍不得就地焚烧的资源。那时的农民常常不遗余力地把秸秆拾回家、堆成垛,当做烧饭、烧炕的燃料,家里也多多少少养着牛羊,一亩三分地的秸秆足够牲口的饲料用量。加之秸秆还能用来做床垫、编草帽等等,哪里舍得扔在地里“付之一炬”?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煤气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人们对秸秆的需求逐渐下降,收割后留下的茬也难以处理,严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就地焚烧这才成了无奈之举。“老百姓有时也不想烧秸秆,但秸秆当时的的确确没地方去了。”
现在好了,有公司回收,原先没用的秸秆不仅变废为宝,也给农民增加了收入。刘海边笑边说:“秸秆有地方去了,又能增收,就不会再有人焚烧了。”
从舍不得烧到一烧了之,到禁烧,再到现在的自发不烧,刘海和父亲亲眼目睹了农民对秸秆的态度变化。
用于生活
成为宝贵的生物质能源
刘海所说的变废为宝,其中一种就是把秸秆变成了“煤”。近年来,我市一直努力探索秸秆的综合利用,鼓励村民收集废弃秸秆后换取压块燃料,为秸秆使用找到了新出路。
秸秆压块燃料是一种环保、清洁、可再生的新型燃料,是利用新技术及专用设备将各种农作物秸秆、木屑、锯末、花生壳、玉米芯、稻草、麦秸麦糠、树枝叶、甘草等压缩碳化成型的现代化清洁燃料,无需任何添加剂和粘结剂。这种燃料既可解决农村的基本生活能源,又可提高农民收入,是很好的生物质能源。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生物质取暖和洁净煤取暖,2022年年中还制订了《承德市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总体实施方案(2021-2023)》(承市政办字〔2021〕58号)和《承德市2022年度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工作推进方案》(承市政办字〔2022〕27号)。根据方案要求,我市多个县(市、区)相继出台了《2022年采暖季生物质取暖项目实施方案》。其中《承德县2022年采暖季生物质取暖项目实施方案》规定,对使用生物质燃料分户采暖的,按照采暖季生物质燃料用量给予梯度补助,3吨(含)以内按500元/吨补助,3吨至5吨(含)按250元/吨补助,每户每采暖季最高补贴生物质用量不超过5吨,补助资金由县财政负担。
政府的引导,使我市的生物质能利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据统计,我市目前已有生物质能利用企业几十家,产能百万余吨,可替代标准煤五六万吨,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由于推广生物质炊事采暖炉具数量较多,2014年我市就已被评选为全国生物质能供热示范区。
用于生产
创造出更高附加值
日前,记者在承德县绿能有机肥有限公司秸秆沼气联户供气及沼肥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各司其职,紧张而又有序地忙碌着。
承德县绿能有机肥有限公司秸秆沼气联户供气及沼肥综合利用项目位于承德县三沟镇北孤山村,是我市规模最大的秸秆沼气工程,通过沼气工程的建设,消纳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生产清洁能源,减排温室气体,所产沼气提纯后供周边农户炊事使用,所产生的有机肥施用于周边农田。
“公司拥有有机肥及沼气领域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自主研发的沼渣、沼液制肥新技术工艺,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出针对常见三十多种农作物、四十多个不同品种、生育期的专用有机肥。最终通过项目建设,既开发生物质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又改善环境,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种植业的可持续循环发展。”该项目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该项目年可处理人畜粪污(含固率10%)10万吨,年产沼气666.67万立方米,其中152.83万立方米沼气用于发酵罐保温增温、冬季采暖、有机肥车间生产;13.84万立方米沼气用于632户居民炊事使用;166.67万立方米沼气用于发电供厂区使用,发电量250.01万KW·h,剩余333.33万立方米沼气用于提纯,年可获得提纯后生物天然气182.78万立方米,罐装销售给项目周边燃气公司。利用沼渣、沼液年生产沼渣固体生物有机肥5000吨,年生产沼渣固体复合微生物肥料5000吨,年生产沼液液体生物有机肥30000吨,年产沼液液体复合微生物肥料滴灌肥20000吨,年产腐植酸叶面肥2000吨。年营业收入为10919.84万元,年利税1000万元,安排就业100余人。
无独有偶,与承德县绿能有机肥有限公司一样,用秸秆创造可观利润的还有平泉市的食用菌企业公司。据统计,每年仅平泉镇就有6万吨小麦秸秆,被源源不断地送入食用菌企业公司制作成了生产杏鲍菇的基料。这样的基料很适合杏鲍菇的生长,至生产期,只要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好,一簇簇雪白的双孢菇就从培养基料中钻出来,菌盖厚实圆润。
从就地焚烧到林林总总的综合利用途径,从被动丢弃到主动寻求出路,秸秆的农业废弃物属性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现在,人人皆知秸秆是“宝”,但无论还田还是离田,怎样将这块“宝”用得更好仍然面临不少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