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产业新闻 » 正文

西藏实施高原秸秆生物质清洁处置成效显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08  浏览次数:725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 近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获悉,由西藏大学、天津大学、拉萨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西藏碧水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主导完成的“高原固废生物质清洁处置与高效利用的理论及技术”项目荣获2021年度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45ff-3110f2ff51b309b85422e72455ce9957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城乡生活垃圾、旅游垃圾、污泥等固体废弃物生物质(简称“固废生物质”)也随之增长,垃圾填埋在拉萨、日喀则等市(地)已经接近饱和。传统的填埋方式既浪费资源,也易产生二次污染。另外,还有一些农林生物质剩余物,包括农牧区青稞秸秆、青稞酿酒的剩余物等一直以来不能得到开发利用,生活及旅游垃圾、污泥、青稞秸秆等固废生物质年获得量近150万吨。若处置方式不当,将严重影响西藏发展和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因此寻找更科学有效的垃圾处理方式越来越重要。

  “考虑到垃圾填埋在西藏多市(地)已接近饱和,也具有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长期风险。目前,固废生物质处置利用的主流技术包括集中焚烧、热解气化、厌氧发酵,这些技术具有不同的原料及应用场景适应性,用在西藏高原,面临许多挑战。”西藏大学教授、天津商业大学副校长、教授陈冠益说,“我们项目团队立足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特点,结合西藏实际需求,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形成了面向高原固废生物质处置与利用的理论与应用技术体系,对于高原固废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长期性的、系统的、具体的、可行的方案,对于西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西藏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西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针对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该项目成果具有很大的创新与突破。建立了高原固废能量转化模型,揭示转化机制,提出调控方法,支撑所开发技术的高原适应性和能效先进性;从污染物迁移机制入手,建立迁移网络和仿真模拟;提出主要污染物的追踪、控制方法,建立环境效应评估模型,支撑所开发技术的高原适应性和环保先进性;基于高原固废生物质处理的不同场景,提出针对性的技术策略,面向大中规模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先进焚烧技术、中小规模旅游垃圾/村镇垃圾/农林剩余物的热解气化技术、餐厨垃圾/市政污泥的厌氧发酵技术等。

  据了解,该项目成果在西藏多家企业进行示范应用,应用单位包括高原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村镇及旅游垃圾处理的环保公司等;包括为西藏碧水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协助指导其进行污泥处置,为拉萨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的垃圾焚烧厂服务,受益人群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此外,该项目成果在西藏和青海高原地区已普遍进行应用,并累计处理75万吨废物,经济效益近3亿元,环境社会效益突出,对解决高原固废的环境问题意义重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