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产业新闻 » 正文

河北省打造“五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31  浏览次数:667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摘穗、剥皮、秸秆粉碎……日前在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孟庄村种粮大户谢忠卫的农田里,一辆茎穗兼收玉米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伴随着玉米入仓,秸秆也被粉碎成颗粒。

“我流转了1100亩地,以前收获玉米、粉碎秸秆要花几万元,现在不花一分钱,地里清清爽爽。”谢忠卫说。

今年9月,谢忠卫所在的乡镇引进了肉牛繁育项目。“我们和农户合作建立‘秸秆银行’,我们安排收割机、运输车帮助农民收获玉米,农民也不用为处理秸秆发愁了。”肉牛繁育项目负责人孟建平说。

任泽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贾峰说:“对农民来说,玉米免费收到家,降低了种地成本;秸秆回收,避免了焚烧;肉牛繁育项目将秸秆做成饲料,创造了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了农户、生态、企业的‘三赢’。”

目前河北省秋粮收获已基本结束,记者在河北了解到,多地围绕秸秆综合利用想办法,找出路,探索出秸秆利用新模式,让“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邢台市任泽区肉牛繁育基地的工人在喂食肉牛(受访者提供)

在保定市蠡县辛兴镇赵锻庄村,村两委组织流转土地近6000亩种植小麦和玉米。村党支部书记李广振说:“今年夏收时,有造纸厂以每吨300元的价格到地头收麦秸,我们卖了2000余吨;秋收时,周边县的养牛场来收玉米秸秆,每吨140元,我们卖了7000余吨,仅夏、秋两季的秸秆增收就在160万元左右。”

“今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很划算,我种了100多亩地,玉米每亩能收1400斤左右,大豆也有300多斤。玉米秸秆还有人专门来回收,不费劲还多了一份收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天台山镇韩堡村种植户张良说。

肥乡区天台山镇张达村肉牛养殖户张玉玺算了一笔账:“今年肥乡区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后,秸秆比较多,收购价比以前还便宜了不少。秸秆经过粉碎发酵后变成饲料,能给我们牛场节约很大一笔养殖成本。”

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河北以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五化”利用为抓手,逐步探索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主体带动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得到提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