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政策法规 » 正文

2022年山东省郓城县秸秆利用实施方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31  浏览次数:629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为进一步做好全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有效遏制秸秆焚烧,保护耕地,促进耕地质量提升,根据财政部《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的通知》(财农[2021]114号 )文件、及山东省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中央财政补助)预算指标的通知》(鲁财农整指[2021]33号)以及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山东省2022年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结合郓城县实际,现就切实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timg (40)

      一、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一)基本情况

1、自然生态条件。

郓城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东临梁山、嘉祥县,西接鄄城县,南连巨野县、牡丹区,北隔黄河与河南省台前、范县相望。南北长44 km,东西宽35.71 km,总面积为1633km2,耕地面积169.9万亩,辖1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690个行政村,总人口128.14万人。郓城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疏松土壤类型单一,只有一个潮土类型,砂、壤、粘三种土壤均有分布。郓城县属季风性暖温带半湿润区,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有雨雪。年均日照时数为2534 h,年平均气温13.5℃,极端最高温度42℃,极端最低温度-24.3℃,多年平均降雨量633.5 mm,降雨集中在6-9月,年平均气压为1011 hPa。雨热同期,气候宜人,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通常7月份气温最高,多年平均为26.9℃,1月份最低,多年平均-1.8℃,无霜期210天左右。

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进中提质,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亿元,增长9.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07亿元,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12亿元,增长40.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860元、17535元,增长10%和13.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17亿元,增长12%;全社会用电量49亿千瓦时,增长6.3%。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2021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为政府五年工作划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我们攻坚克难、破浪前行,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显著成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比2016年增长3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7%,是2016年的1.6倍,全省排名49位,跃升了19位,成为全市首个突破30亿元的县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到130亿元,年均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到170亿元,年均增长7.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全社会用电量均比2016年翻了一番,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3、农业发展现状。

2011年以来,郓城县粮食总产均保持20亿斤以上,入围全国超级产粮大县,连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21年新增高标准农田7万亩,复垦土地1146亩,粮食总产达到26.2亿斤。建成了4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被农业部确定为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试点县。与省农科院共建牡丹、芦笋、小麦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科技示范园和农业科普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认定,2个产业园被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园区。成为国家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县。

2015年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余欣荣来我县视察指导现代农业发展工作,对我县设施农业建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2015年省委副书记王军民、副省长赵润田分别到我县视察指导现代农业工作,肯定了我县的做法,并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我县生态循环农业推进体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健全,机构队伍稳定。生态循环农业投入力度大,重视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宣传,绿色发展、生态循环理念深入人心。资源利用高效,产品优质安全,“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为核心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广泛应用,农作物秸秆、尾菜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高,农作物秸秆用作牛(羊)的青贮饲料,既确保了肉内不含激素和药物残留,又解决了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而且还实现了动物粪便的综合利用。在全县率先推行生物质、地矿热能清洁取暖模式,新增农村清洁取暖1.9万户,地矿热能郓城模式被全省儒商大会推广。

4、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我县常年种植秸秆作物面积300多万亩。2021年,秸秆产出总量135.2万吨,其中玉米秸秆47.12万吨,小麦秸秆82.03万吨、豆类秸秆2.3万吨、花生秸秆1.99万吨,其它1.76万吨。全年秸秆肥料化利用101.4万吨,饲料化利用10.1万吨,原料化利用0.57万吨,燃料化利用1.2万吨。郓城县通过十几年来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秸秆直接还田为主,秸秆过腹还田、秸秆收储固化、秸秆腐熟、秸秆反应堆等为辅的综合利用方式。2021年全县秸秆利用率近93.16%。我县着力发展饲草畜禽规模标准化养殖,养殖场487,2021年底牛存栏5.76万头,出栏6.9万头;羊存栏53.13万只,出栏90.71万只,年消耗青贮饲料50余万吨。秸秆青贮已经逐步成为饲草畜禽的主要饲料来源。

5、农用机械现状。

202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20.948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5781台,联合收获机械4954台,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3096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858台。全县各类配套农机具17.8万台。

(二)建设规划

项目计划在郓城县侯咽集、张集、黄集、丁里长、双桥、随官屯、武安、张营、玉皇庙、郓州、南赵楼、郭屯、黄泥冈1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块实施秸秆精细化还田和深耕;青贮池建设补贴;小麦秸秆收储面积补贴;有关秸秆机械购买补贴。通过实施,总结经验,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推进全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全面开展,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三)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情况

郓城县委、县政府历年来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非常重视,每年夏秋两季都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和制度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建设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率逐年提高,目前利用率接近95%。主要做法:一是将乡镇(街区)作为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责任主体,把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作为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内容,与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紧密结合,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明确职责分工,实现秸秆资源利用任务目标化、问题清单化、措施责任化、落实制度化,实行了领导责任主体奖惩问责制度。依靠制度体制建设,强有力地推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二是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支持。郓城县逐步建立了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农机补贴、农业科技、农村环境保护、环境综合治理、新能源开发、土壤深耕深翻等资金,集中支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三是建立了政策引导、检查督导和激励措施相结合的推进机制。郓城县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和禁烧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督导责任制,在秸秆禁烧期间驻乡镇(街区)开展督导工作。各乡镇(街区)也成立相应督导组,村(居)成立禁烧巡查组,对禁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建立禁烧责任追究制度,对出现火点的乡镇(街区)进行处罚,积极引导鼓励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确保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措施同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效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秸秆直接还田是秸秆禁烧、消除火灾隐患、减少安全事故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节本增效、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方法,是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秸秆直接还田在应用中也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秸秆直接还田的效果不理想

实行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是最便捷、有效的秸秆利用方式,农民已经认识到还田的好处。但从目前看还存在很多问题,还田机械型号不一,对秸秆的破碎程度参差不齐,有的秸秆长度较大,表层秸秆聚集影响下茬作物播种,农户种植下茬作物比较费时费力,造成农户对较长的秸秆进行焚烧,污染环境。

2、秸秆精细化还田与土地深耕面积不匹配

郓城县目前拥有大型拖拉机5781台,可基本满足秸秆还田和耕种的动力需求,但目前缺乏深耕机械且深耕整地成本高(比单纯旋耕高出约55-60元/亩),所以农民多采用常用的旋耕整地,深度不足,粉碎后的秸秆不能完全被覆盖,造成秸秆分解和腐熟慢且不彻底,影响小麦播种出苗,易受冻害,病害发生频繁,影响产量。同时多年的旋耕作业,导致耕层浅、犁底层抬升加厚,土壤保水保肥性差。

3、秸秆收储困难,扶持政策少,群众积极性不高

收集和储运是秸秆能源化、基料化利用的首要问题。秸秆的产生季节性强,导致秸秆收集时间集中。可见收集运输、储藏空间和储藏时间是当前影响秸秆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我县部分秸秆不能被利用的根源,收储组织在设备和收集过程中,期需相应的政策扶持。我县未进行秸秆还田处理的多为机械无法作业的地块,未经粉碎的秸秆体积大、密度小,秸秆运输主要依靠小型农用运输车,装载量小,安全性差,运输效率低,目前缺乏高效的秸秆粉碎、打捆(包)设备。农民群众不愿意为秸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劳力,对秸秆收储利用没有根本上的利益驱动,积极性不高。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