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产业新闻 » 正文

辽宁省大连市李伟秸秆艺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09  浏览次数:680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操控台上的铜把手闪闪发亮;车内隔断、座椅、扶手一应俱全;前后大灯、小灯、保险杠等像模像样……这个比例为1∶30的大连202路老电车缩小版,大大小小一共拥有2800多个部件,是“大连木棍儿李”——李伟用手中的秸秆让老电车再现出旧时的光影。


src=


           200多年的老手艺,100年前的老电车,原本不会产生任何交集,却因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李伟出生在大连“古莲之乡”普兰店区,家里祖祖辈辈是当地的能工巧匠。李伟儿时的玩具,都是爷爷用秸秆和木棍制作的,那些看似普通的小玩具却是有着200多年历史传承的普兰店秸秆(木棍)手工技艺。这项技艺最早起源于百姓用高粱秸秆、玉米秸秆、柳条制作各种造型的灯笼、水缸盖、小笼子等生产生活用品,是集木工、美工为一体的手工技艺。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李伟从5岁时起,就跟爷爷学着用木棍做鸟笼子,后来跟着爸爸学做灯笼、扎风筝、制作飞禽走兽。2003年,李伟决定专注于家族技艺的传承。

如何让这门家族技艺发扬光大?“老手艺也要有新意。”经过近一年的构思、设计、选料、创作,李伟用木棍、秸秆全手工制成长26厘米、宽17厘米、高26厘米的《东北民居》。小到3毫米的火柴盒、大到5厘米的炕桌,从屋内墙上悬挂的连环画、门外张贴的春联,到可以旋转打开的门窗、一应俱全的家居用品,他将传统东北民居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连木棍儿李”的雅号不胫而走。2008年,李伟的《中国农家小院——民居系列作品》一举夺得中国工艺品展最高奖,他本人随即被吸纳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一家工艺品厂的厂长慕名而来,聘请他担任总工艺师。“能不能开发一种产品,既能体现出大连城市文化特色,又能让企业的效益好起来?”

划过百年沧桑轨迹,古老的车厢穿行在城市间,“咣当—咣当—咣当”的声音陪伴了一代代大连人,老电车始终是大连一道标志性的城市风景。李伟将目光锁定在老电车。经过仔细观察、精心测绘,认真记录电车的内外结构,反复计算、组装、实验……终于,他制造出202路老电车模型。

精巧逼真、栩栩如生的老电车模型一上市便供不应求。大连老电车出名了,北京、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文博机构纷纷慕名前来,请李伟用传统技艺再现各地老电车的神韵。

2007年,大连市将普兰店秸秆(木棍)手工技艺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传承人,李伟带领民间艺人走进校园和社区,发起了“传非遗文化 展民间艺术”宣讲活动,受到了孩子们和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2019年,在普兰店区大刘家街道的大力支持下,李伟创办了大连地区首家乡村传承基地“大刘家非遗工坊”。非遗工坊的成立,让非遗文化传承有了新的平台。同年,在大连世界新领军者年会上,“大刘家非遗工坊”出品的“迷你小框”成为中外嘉宾爱不释手、竞相购买的特色纪念品,秸秆(木棍)艺术走出乡间,惊艳了世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