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汉县通过积极推进“秸秆换肉奶”“秸秆换肥料”工程试点,成功探索“秸秆-饲料-养殖-农业基地”“秸秆-沼气-农业基地”“秸秆-牛床垫料-有机肥-农业基地”“秸秆-食用菌-有机肥-农业基地”四大利用模式,实现了秸秆“变废为宝”的华丽转身,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


“废秸秆”变成“新资源”
在宣汉县天生镇大球盖菇粮经复合基地,只见该基地采取“稻草-大球盖菇-有机肥-基地”模式发展大球盖菇500亩,成功利用稻草覆盖作为大球盖菇生长基料,既减少肥料施用,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近年来,宣汉县采取政府引导、多方联动、示范带动等“多条腿走路”,加强秸秆“四化”综合开发利用,把“废秸秆”变成“新资源”,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该县秸秆“四化”综合利用促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活跃农村经济。秸秆饲料化。利用玉米、水稻等秸秆,通过青贮等方式,加工成为牛、羊等畜禽的储备饲料;秸秆肥料化。利用玉米、薯类等秸秆,通过机器生产等方式,加工成为果园、粮田等土地的有机肥;秸秆能源化。利用油菜、玉米等秸秆,通过发酵等方式,加工成为沼气等农民生活所需的燃料;秸秆基料化。利用玉米、豆类等秸秆,通过菌棒等方式,加工成为双孢蘑菇、羊肚菌、大球盖菇等食用菌基料。
目前,全县秸秆综合利用40万吨,预计全年秸秆综合利用可达60万吨以上。


“污染物”蝶变“新商品”
“轰隆——轰隆——”走进土黄镇信园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只见生产线上的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着将秸秆、粪便等污染物放进传送带,经过层层加工后,最后生成营养丰富的有机肥,实现秸秆由废品向商品的蝶变。
宣汉是农业大县,导致农作物秸秆产量大,每年秋收之后,秸秆是粉碎还田?还是直接焚烧……如何处理成为困扰县委、县政府的一件难事。
2019年9月,通过招商引资,该县引进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沸度村业主韩东,在土黄镇白堰村流转土地20亩,投资创建年产5万吨有机肥的宣汉县信园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订单模式”以市场价收购农作物秸秆,与粪便、菌包、锯木灰等污染物混合,大力生产有机肥。2020年3月,该公司动工修建,于2021年3月竣工试运行投产,产出有机肥1000多吨,收入了150万余元。
“我们生产的有机肥,可以把原来板结的土壤变疏松,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机质,实现秸秆变废为宝。”韩东说,“新产品远销甘肃、广西、贵州等省外各地,货物供不应求!”
如今,该县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统一处理秸秆,既可以用来生产有机肥,还可以解决农户地里垃圾的问题,减少农户自己焚烧秸秆的行为,从而有效杜绝火灾隐患,防止大气污染,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

“精包装”创造“新财富”
“在普通人的眼里,这些秸秆是一把火烧掉的废物,但是在我的眼里,那就是宝贝。小小的秸秆一定要顺着产业链,不断地释放它赚钱的能量。”走进樊哙镇古凤村,村民朱举刚一边翻着圆形裹包青贮料,一边信心满满地说,“我把秸秆用机器粉粹后,通过‘精包装’,1万多袋方形、圆形裹包青贮料轻轻松松赚100万余元。”
家住樊哙镇古凤村的村民朱举刚,投入500多万元,建立了宣汉县古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50亩,大力种植玉米、油菜、大豆等传统农作物,每年收入20多万元。

在朱举刚眼里,农作物周身都是“宝”。他收割的玉米籽,用来酿酒,年可收入10万余元。收割的玉米秸秆,既用来直接喂牛,现存栏蜀宣花牛10多头,可收入30万余元;还用机器粉粹后,通过“精包装”成方形、圆形裹包青贮料,远销开州、城口等地,轻轻松松赚100万余元……
“每年包装方形、圆形裹包青贮料时,需要大量的人力,每天来自周边的打工群众有30多名,每年发出工资2万余元。”朱举刚说,“同时,还大量收购农家废弃的秸秆,有效带动全村群众发家致富。”
近年来,宣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全县37个乡镇推广秸秆饲料化利用,还出台奖励性政策,激发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该县建成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运中心3个,秸秆收储点10个,青贮池40万立方米,有机肥加工厂3家,地上式一体化沼气常温发酵装置50个,年秸秆综合利用能力60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