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亚高度重视“六个严禁两个推进”工作,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多措并举,使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据统计,2020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8350.8亩,秸秆产生量49380.23吨,利用率达87.04%。
健全监管体系
强化禁烧执法
为落实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主体责任,抓好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三亚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三亚市秸秆、垃圾禁烧工作方案》,对划定禁烧区的政府规范性文件《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通告》进行修订,在全市范围内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基本实现辖区内秸秆垃圾焚烧火点的全面监控,但凡发现焚烧秸秆垃圾行为,均可及时制止,有效地减少秸秆垃圾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吉阳分局工作人员蒲乾说,吉阳区建立了1套秸秆垃圾禁烧综合监测管理系统,建设2个站点(大茅、落笔洞),覆盖南丁、落笔、抱坡、荔枝沟、中廖、大茅等区域,正增建3个站点(罗蓬、田独、六盘),覆盖罗蓬、道达、六盘、博后、榆红、红土坎等区域。
“推进禁烧监控系统建设,实现监控系统重点区域的覆盖。”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科科长蒲德珠告诉记者,目前已在吉阳区、海棠区建成10套热成像秸秆禁烧监控系统,确保秸秆焚烧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天涯区通过悬挂横幅、张贴通告、发放宣传资料和问卷调查以及通过报纸、网站刊发相关宣传报道等方式,组织开展 “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垃圾,打赢蓝天保卫战”宣传活动。“以前村民都是直接把秸秆烧了,经过教育引导,环保意识得到提高,都自觉参与到秸秆禁烧工作中。”天涯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陈祖勇说。
“建立秸秆垃圾禁烧工作网络责任体系,落实网格化常态管理机制。建立秸秆、垃圾焚烧巡查和举报制度,以村(居)委会为单元建立网格,对禁烧工作进行网格化管理。”蒲德珠说,各区及育才生态区均设立以村(居)委会为片区的网格化管理制度,全市共划分135个网格,聘请专职网格员805人,并将禁烧工作质量纳入网格化管理考核目标。
市综合执法部门把露天焚烧秸秆行为的巡查执法纳入日常工作职责,全天候开展执法检查,对巡查发现的焚烧秸秆行为,现场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将给予立案查处、从重处罚。
加大资金投入
保障工作实施
“鼓励引导各区开展热成像禁烧监控系统建设、推广综合利用技术、秸秆焚烧行为举报奖励等,保障各区人民政府及育才生态区管委会专项工作实施。”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来,三亚共投入824万元,主要用于农资废弃物及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目前已在各大田洋设立农资废物和秸秆回收站9个。2021年,三亚市财政向各区划拨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专项工作及扶持引导经费约2348.27万元,累计划拨约3608.72万元。
“我们将每亩150元的秸秆还田经费补贴到农户的手上,减轻农户经济负担,防止农户对秸秆进行焚烧,从而提高秸秆的肥料化使用率。”陈祖勇说,天涯区每年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对农户的秸秆综合利用进行补贴。
育才生态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会来表示,下一步将制定全区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让农户以最小的成本把秸秆收储起来,同时给处理的企业优惠政策,将生产出来的有机肥回馈村民。
探索有效模式
做到应用尽用
“原先单独用鸡粪发酵效果不是那么好,考虑到周围村民的秸秆没有还田,于是就想把它综合利用起来,改善周围的环境。”成和江说,育才五黑鸡雅亮养殖基地一年回收秸秆上千吨,销售有机肥几千吨。
“通过现有的万保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其他大中型养猪场沼气池,将秸秆作为沼气发酵原料,提高秸秆原料化利用水平。”蒲德珠说,三亚大力推进秸秆机械粉粹还田示范推广项目,落实农民实行秸秆还田补贴政策,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水平。
蒲德珠还说,利用三亚生态产业园可对各类垃圾、秸秆进行焚烧发电的有利条件,实现秸秆能源化利用。同时,加强对畜禽养殖户进行秸秆氨化、青贮技术培训宣传和使用引导,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
据统计,三亚市202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8350.8亩,秸秆产生量49380.23吨,利用率达87.04%。
下一步,三亚将以扶持方式建设秸秆资源化利用收储基地,主动搭台,引进机构,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对项目的支持。对享受政府专项资金扶持的企业,制定考核目标和奖罚机制,划定承包回收区域,实行包片利用责任制,做到秸秆应用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