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布局,确保秸秆“能离田”
秸秆离田收储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制约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瓶颈。紧扣“整体推进、农用优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这根主线,亭湖区全方位建立完善农作物秸秆收贮体系,实现田间收集处理、收购站点及贮存运输等环节的有机衔接。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组建专业化秸秆收储运销机构,培育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龙头、秸秆收贮主体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立体化”秸秆收贮运销网络,形成镇有收贮点、村有临时堆放点的精准化收储体系,确保秸秆“能离田”。
多措并举,促进秸秆“有去处”
亭湖区多途径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年可消耗各类秸秆十余万吨,其主要途径为:生物质发电、食用菌栽培、作牛羊饲料、作肥料等。位于盐东镇境内的江苏国信盐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发电燃料,年消耗区内农作物秸秆4万多吨。在南洋镇陈井村、黄尖镇新同居委会、便仓镇新桥村、新兴镇双烈村等村居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利用秸秆粉碎后吸附畜禽粪尿作有机肥,江苏乾宝牧业有限公司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作有机肥,年利用秸秆3万多吨。盐城市亿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利用农作物秸秆作食用菌基料,年可消耗大小麦秸秆5000多吨。盐城市泰来神奶业有限公司将农作物秸秆青贮作羊牛饲料,实现循环利用。
“近年来,亭湖区秸秆收贮政策不断优化,有力地激发了全区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天送往我们这里的秸秆明显增多,时常出现排队销售秸秆的现象。”江苏国信盐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经理刘海林介绍,“区农业农村局的党员农技骨干,多次到我公司了解秸秆利用情况,为我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为提升我公司秸秆利用量,给予252万元的资金扶持,用于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技改完成后,秸秆利用量由每天100吨,提升到最高峰时每天300吨,大幅提升了我公司的秸秆处理能力,也为我们兜底全区秸秆综合利用增添了信心!”
大力扶持,提升秸秆“附加值”
“秸秆离田了,有了去处,但如果经济效益上不去,老百姓热度过去了,以后工作还是难以开展。”这一度成为亭湖区秸秆利用工作的一大难题。“建设前期,政府大力扶持引导,但如果劲头一过,收贮点逐步荒废,收贮主体没信心,走一步算一步,那一定不会长久。”对此,亭湖区农业农村局一班人有着清醒的认识。
为切实提升秸秆的经济效益,亭湖区邀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实地走访各家收贮主体,帮助他们抬高工作定位,制定技术路线,逐步从田间收贮转变为秸秆加工销售模式,提升秸秆的附加值。
“以前我就是单纯在村里收集油菜、稻麦等秸秆,很辛苦,卖完了,算一算人工车辆等成本,赚不了多少,有时候还倒贴钱,如果不是因为做了很多年,真的想放弃了!”盐城欣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明宽介绍说,“省农科院的黄教授来了以后,看到我有粮食加工和烘干设备,建议我将秸秆固化成型,自产自销,既消除了我粮食加工后稻壳没去处的困扰,又解决了我烘干设备没燃料的问题,真是一举两得!”
“我这里离电厂近,总想着一收秸秆就送电厂,遇到夏收、秋收,辛辛苦苦很多天,发现价格上不去,心里不是滋味。不送吧,堆在这,沤烂了,影响生态环境,愁死了!”陈春元秸秆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春元介绍说,“区农业农村局的同志帮我分析,利用盐东镇秸秆利用主体多元、模式多样的先决优势,建议我把秸秆进行分类,干燥、色泽光亮、无霉变的秸秆送到奶牛场做饲料;无明显潮湿霉变的秸秆,送到食用菌厂当基料;含水率相对偏高、出现霉变的秸秆,送到电厂做燃料。下一步我还将购置一些秸秆加工设备,订单销售到各家,再也不用担心秸秆没去处了”。
亭湖区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整体推进、农用优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的总体要求,探索建立“谁受益谁处理”、“秸秆等级分类”、“自产自销”等机制,通过政府培育、政策引导,激发秸秆离田、加工、利用等各环节市场主体积极性,大力推广秸秆收、储、运、用全环节综合利用模式,不断完善市场化运营体系,持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能力,促进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农村环境有效改善,为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