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6日,村民李远游使用秸秆混合化肥对花椒树进行施肥。
进入冬季,陶家镇治安村的花椒田里,当地种植大户李远游开始给花椒树施越冬肥。
和往年不同的是,采用的肥料是田间地头不起眼的花椒秸秆加工成颗粒,和猪粪混合发酵后的“秸秆肥”。“这种秸秆肥可以节约肥料钱,哪个还舍得点火烧嘛。”李远游说。
目前,九龙坡开启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政策补贴双结合模式,带动农户参与秸秆利用的积极性。此外,设置3个秸秆腐熟还田利用示范点,设计田间试验示范10个,探索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和机制,建立覆盖到各镇村的秸秆资源台账。
土质疏松肥力好
2021年1月6日,记者来到陶家镇碗厂湾,李远游的花椒地里铺着碎秸秆和猪粪混合物,踩上去松软,从里面拿出一小块已经腐烂的秸秆,一捏就碎了。
李远游介绍,这堆秸秆混合物已经发酵成有机肥。“使用这种肥料后,土质疏松,等一两个月,再施一次秸秆肥,土地肥力更好。”
去年李远游种植了200多亩花椒,产生了三四吨废弃花椒秸秆,这是他首次尝试秸秆粉碎还田,10月粉碎花椒秸秆近2000斤。
除了花椒种植,李远游还养了二三十头猪,他是个爱琢磨的人,听说有把秸秆变成生物肥的技术,他尝试着用粉碎后的花椒秸秆按照比例混合猪粪,发酵后制成“秸秆肥”,已经撒下去一半了,“一亩地节约100元肥料钱,200多亩地可以节约两万多元。”
陶家镇作为九龙坡花椒主要产区之一,全镇花椒种植面积5500余亩,随着花椒产业的兴盛,如何处理大量花椒秸秆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去年9月起,陶家镇政府购买粉碎机,出资请技术人员操作,解决秸秆治理难题,通过镇、社区、村三级联动,创新推行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花椒秸秆纤维素含量高,直接堆沤还田难度大,加上花椒秸秆带刺,容易刺伤手脚,以前遭嫌弃。”李远游告诉记者,变身后的“秸秆肥”还成了椒农的“香馍馍”,还有村民来“取经”学习沤肥技术。
被动禁烧变主动利用
过去,花椒采收后,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堆放在庭院或田间地头或者焚烧还田。陶家镇农服中心的工作人员王刚介绍,以上两种方式都不科学,花椒秸秆潮湿、量大,采取焚烧还田的方式既破坏了土壤营养,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存在森林火情安全隐患。
镇上出人出设备帮助椒农粉粹秸秆,逐户推进秸秆粉粹还田技术,解决了堆放的问题,用“秸秆肥”种地还可以起到改善土壤环境的作用。
据介绍,陶家镇按照“净化、洁化、绿化、靓化、雅化”的要求,通过海报、宣传单等方式向村民讲解花椒等农作物秸秆禁烧的相关行政处罚和弊端,还邀请区农业农村委专家对粉碎秸秆还田的相关知识进行宣讲,变被动禁烧为主动利用。
去年9月,陶家镇政府斥资约20万元购买粉碎机9台,出资请技术人员操作,对花椒秸秆开展资源化利用,惠及除了李远游所在的治安村,还有树立村、坚强村3个村共计39个村民小组,100余户。
镇里购置的9台秸秆粉碎机一“上岗”,就成了“抢手货”。村民排队来粉碎秸秆,镇政府每天派专人进行跟进,粉碎秸秆还田工作整整持续了一个月。
村民感慨地说,“现在好了,给秸秆找到了出路,解决了我们的难题。”
创新思路废物变宝
“从目前实施的效果看,秸秆还田有两个好处。”陶家镇农服中心负责人秦勇介绍,最大的好处就是经济效益可观,一台粉碎机一小时可以粉碎秸秆三四百斤,一天大约粉碎近3000斤,9台粉粹机齐上阵,每天可粉碎花椒秸秆约3吨。”
秦勇举了一个例子,仅树立村粉碎的花椒秸秆就有6余吨。按1亩地节约100多元肥料钱计算,全镇5500亩地可带来55万元的附加值;对种植面积达200亩的种植大户来说,相当于每年创收约2万元,既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又为椒农省了一大笔开支。
还有就是生态环境提升,从根本上杜绝了露天焚烧秸秆、乱堆乱放的现象,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此外,花椒秸秆富含纤维素,粉碎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陶家镇每年产生的花椒秸秆约7000余吨。”秦勇透露,下一步,镇上将结合花椒秸秆变废为宝的思路,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途径,将秸秆、树叶、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真正做到农业生产废弃物“取之于田,用之于田”。
联合高校团队推广技术
秸秆可以炼油、做饲料,怎样将秸秆转化利用,如何无害化处理,资源效力最大化?
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的基础上,九龙坡区农业农村委与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科研团队合作,开展九龙坡区农村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研发推广适合于西南山地农村地区农污资源化运管处置模式。
重庆大学何强教授及团队对西彭镇梓槐村、长安村、泥壁村、元明村、马鞍村、石塔村、三府村、长石村、真武宫村等九个村的农民新村及部分拟示范点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将逐步推动农村废弃物特别是秸秆、畜禽养殖粪便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方法与运管模式的探索。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他们采用的秸秆制肥方法是,用畜禽粪便分离出来的粪渣与农作物秸秆、发酵料按照比例混配,然后搅拌混匀破碎,然后进行为期5天的高温高效静态好氧发酵。在此期间,在微生物的作用,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形成具有一定生物稳定性且安全的腐熟有机料。生成的发酵熟料一部分作为发酵返料参与下一轮发酵,另一部分制成合格的有机肥产品。
据悉,农作物秸秆通过无害化处理,可以转化为生物有机肥,年消耗秸秆约4000吨,不仅可以解决秸秆无害化处理问题,同时解决周边乡镇农作物秸秆处理难题。
“目前,全区秸秆有效利用资源量超过3500吨,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与高校合作运用新技术后,农作物秸秆腐熟效率将大为提高,处理量将增长,这对于生态循环农业的兴建具有重要意义。”区农业农村委的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