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提升秸秆收集处理等农机装备水平。太仓市2017~2019年连续三年大力实施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项目。2017年项目总投资1587万元,通过基础设施和装备的提升,开展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分项建设;新增秸秆收集社会化服务组织7家,添置秸秆收集机具8套。2018年项目总投资1575万元,建设秸秆发酵基质生产线2条;新增秸秆收集社会化服务组织5个,添置秸秆收集机具4套;构建秸秆“收、储、运、用”信息化监管系统。2019年项目总投资950万元,添置秸秆收集机具4套,建设秸秆基料化栽培大球盖菇示范基地1个。通过项目集成,建立了完备的农作物秸秆收集体系,形成了以秸秆饲料化为主导,秸秆肥料化、基料化为基础,秸秆养菇等为补充的秸秆综合利用应用体系和技术模式。
二是逐步探索开发秸秆多元化、增值化利用途径。太仓市按照“整体推进、农用优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的总体要求,以秸秆“五化”综合利用为主要手段,通过行政推动、政策扶持、技术与体制机制创新等,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太仓市以构建秸秆为核心资源的区域性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闭合链为目标,通过对秸秆利用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及模式优化,形成了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和基质化等多种秸秆利用途径。以东林模式为代表的秸秆饲料化增值利用,按照构建“稻麦生产、秸秆收集制饲料、秸秆饲料养殖肉羊、羊粪制肥、有机肥还田”的物质循环闭链的技术思路,实现秸秆的“过腹还田”利用,被农业部作为秸秆综合利用十大主推模式在全国推广。同时,我市在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框架模式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秸秆高值、高效利用模式,探索建立“种植-秸秆基质-无土栽培-肥料-种植”和“秸秆种菇-基料还田-改良土壤-水稻种植-秸秆种菇”等农业种植循环框架模式,形成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基质化齐头并进的秸秆综合利用“太仓模式”,实现秸秆资源的高质化增值利用。
三是制定并完善配套的奖惩机制。按照“夏季还田为主、秋季收集为主”的原则,每年年初就明确年度秸秆综合利用目标任务、作业要求和补助标准等,并围绕秸秆还田、利用和禁烧工作具体要求,形成了“补、奖、罚”三措并举的奖惩机制。“补”是指对农户未进行露天焚烧,并按作业标准进行机械化还田的,按还田面积给予10元/亩的作业补助。对各类秸秆利用主体收储、利用本市农作物秸秆的给予120元/吨的补助。同时,《太仓市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秸秆综合利用将作为420元/亩的水稻生态补偿资金主要用途之一。“奖”是指对新增的用于秸秆利用的主要农机具在中央和省补贴的基础上,太仓市级财政再进行奖励。“罚”是指对出现秸秆焚烧的,每个着火点扣除该村奖补资金1000元,并扣减所在乡镇年度绩效考核分。据统计,2017~2019年,全市共发放秸秆综合利用补贴667.1万元。
四是秸秆综合利用社会化、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太仓市大力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全市建成秸秆收储社会化服务组织共13家,拥有打捆机、包膜机、搂草机、夹包机和大马力拖拉机等秸秆手机机械22台套,秸秆收储能力达到5.5万吨。市农机部门积极构建秸秆“收、储、运、用”信息化监管系统,协调组建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联盟,把全市秸秆产出主体(种粮合作社、大户)、秸秆收储主体、秸秆生产主体、秸秆资源化利用产品使用主体及相关技术部门联合起来,解决秸秆产业技术运用、行业管理、利益分配等问题。围绕“机器统筹安排、人员组织与培训、秸秆收集合作社与利用企业对接”等几个方面,运用秸秆“收、储、运、用”信息化监管系统,动态监测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情况,着力提升机手工作效率,统筹推进全市收集进度。
今后,太仓市将以构建秸秆为核心资源的区域性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闭合链为目标,以秸秆离田资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以提升秸秆机械化收储能力为重点,以激发社会主体广泛参与为动力,以完善配套扶持政策为保障,创新技术模式,配置先进装备,优化秸秆综合利用方式,推进产业结盟,创新运行机制,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效益。通过对秸秆利用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优化及模式、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基于秸秆全量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向更高水平、更新领域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