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成效相对明显,主要得益于小麦秸秆可以用作造纸原料,综合利用价值较高。而秋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成效相对不明显,主要因为玉米秸秆产出量较大。”省科技厅农村处调研员顾俊介绍,一亩玉米产生秸秆大约为1200斤,是小麦秸秆的两倍,但综合利用项目的研发、推广却相对滞后,除少量进行青贮养牛或作为燃料得到利用外,大部分只能作为废弃物进行处理。同时,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秸秆无处堆放,传统观念认为焚烧秸秆能够增加地力、减少虫害,一把火烧掉既省力又省事。
近年来,还有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务工,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客观上造成了秸秆清理运输困难。加之劳动力价格上涨较快,而清运秸秆费时费力又缺乏经济效益,导致农民对秸秆收运积极性不高。
“从调研情况看,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成效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收成本的高低。”顾俊说,夏收期间小麦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较好效果,与小麦机收价格较低,机械化程度较高有很大关系。反之,因玉米联合收割机价格偏高,每年通过国家补贴的额度较低,农民购机的积极性不高,造成玉米联合收割机数量较少,玉米机收成本居高不下,继而影响到玉米机收率和秸秆还田率,客观上增加了秋季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难度。
江苏秸秆焚烧问责正逐年减少
江苏对于秸秆焚烧的处罚与问责一直处于高压态势。早在2009年,江苏省人大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这也是我国省级首部禁止农作物秸秆焚烧和促进综合利用的地方性法规。
记者在搜索引擎上搜索“江苏、秸秆焚烧”的关键词,可以看到江苏各地都在铸建“防火墙”,甚至还有不少部门每天24小时上路巡查。记者再搜索“江苏秸秆焚烧问责”关键词发现,江苏全省因秸秆禁烧工作不力被处罚问责的现象正在逐年减少。从2011年至2017年,关于秸秆焚烧问责通报的公开报道正在逐年降低。到了今年,公开报道仅有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网站上发布的一例。
“现在的秸秆可以变废为宝,还能创造客观的经济效益,在东林村农民都把它当宝贝,怎么可能一把火烧掉呢?”发布会上介绍太仓市东林村现代农牧循环农业模式的太仓市副市长许超震认为,没人烧秸秆,被问责的现象当然也不会发生。
太仓市东林村秸秆独创了增值利用型现代农牧循环发展模式,他们以秸秆饲料化增值利用为核心环节,按照构建“稻麦生产、秸秆收集制饲料、秸秆饲料养殖肉羊、羊粪制肥、有机肥还田”的物质循环闭链的技术思路。以太仓市东林农场为核心,通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秸秆饲料化、肉羊养殖生态化、养殖废弃物肥料化的途径,打造形成的现代农牧循环生产方式。他们甚至还利用秸秆开发秸秆制板、工业托盘、温室墙体、运输垫材等副产品。目前,已实现年经济效益近千万元,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并产生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
秸秆综合利用搭上科技的翅膀变废为宝
“秸秆被称为‘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对其科学、合理利用对于缓解农业资源不足、发展循环农业、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江苏省科技厅领导表示,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秸秆的综合处理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近五年来,省科技厅共组织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的科技项目100多项,省拨资金4000余万元,带动项目总投入超过2.7亿元。
在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可以用“1+5”模式来归纳,“1”即秸秆机械化还田,“5”即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等“五化”利用。而此次发布会颁布的技术包也具备更多特色和创新元素,如通过遥感技术,监测了全省及各市、县主要农作物及林木种植规模和产量并予以发布;众多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开始适用于中小微型企业和家庭农场来进行示范应用;技术包不仅仅是对稻麦秸秆的综合利用,还包括水生植物,蔬菜残体及果树枝条等农业废弃物。
江苏省农委农委领导介绍,2018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2019年省级财政投入9.6亿元,对秸秆利用实行按量补助。
江苏省构建以有关企业、科教单位、和地方政府为一体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省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更强大,让农业生态环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