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变切碎,提高了秸秆还田质量
秸秆切碎还田的地块麦苗绿油油的,传统粉碎还田的地块麦苗就有些发黄。
“秸秆还田方法不同,麦苗一出土就有差别,以后差别会越来越大。”河北科煌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占领说。
多年来,秸秆主要采用粉碎还田法,利用旋耕机将粉碎的秸秆翻进土里,再施一遍肥,之后耕种小麦。
在实际操作中,旋耕机手为节省劳动力、提高作业速度,往往会减少旋耕深度。“大量秸秆聚集在土层表面,播种时会阻挡耧脚,造成小麦扎根不牢、易倒伏。”郭占领说,这种方法使粉碎的秸秆与空气接触面大, 腐解过程快,秸秆在腐解中会消耗大量氮,小麦在生长中也需要氮,会产生秸秆腐解与小麦生长争氮现象,影响小麦生长,这也是粉碎还田地块的麦苗看起来稍有些黄的原因。
郭占领说,针对秸秆粉碎还田存在的问题,他们研发了秸秆切断还田施肥旋耕一体机,用特制刀具将玉米秸秆切成3-5厘米的小段,并增加了旋耕刀具的长度,将切碎后的秸秆深翻到地下20厘米深。
2014年起,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所与河北科煌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对比秸秆切碎还田与粉碎还田的效果。研究表明,与粉碎处理相比,玉米秸秆切碎还田对小麦苗期长势有明显促进作用,表现为苗壮、发育快。秸秆切段在腐解过程中土壤无机氮含量提高了20.7%-44.8%,可减少小麦氮肥用量,还降低了尿素使用量。
“切碎还田法一遍作业可以完成秸秆碾压、粉碎切断、撒播肥料、深旋耕翻、平整合墒,农民每亩地少花费40元左右。今年鸡泽县完成秸秆切碎还田10万亩。”鸡泽县农业局局长申宝林说。
农民支出减少,农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收入却增加了。“往年5000多亩地的玉米秸秆还田需要近一个月,今年半个月就完成了,不仅干活快了,还多收入了两万元。以前霜降前麦子还都种不完,今年早早就种完了。”鸡泽县双塔镇东六方合作社的贺瑞岭说。
力推能源化、基料化利用
走进临漳县中节能生物天然气项目秸秆收储运中心,一股发酵的味道扑面而来。该项目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与河北省冀财产业基金共同投资建设的规模化生物天然气示范工程,也是中节能在全国首个生物天然气示范性工程。项目总投资6亿元,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生物天然气,一期工程预计11月底达产。
经过收储,秸秆收储运中心已储存了近6万吨粉碎的玉米秸秆。“该秸秆收储运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秸秆收储运中心,能储存13万吨秸秆。项目一期每年秸秆最大消耗量约为10万吨,其余的可以销售给周围养殖户。”项目经理孔维涛说,项目引进了全球最先进的横向塞流式干法发酵工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设备容积产气率一般为1立方米/立方米·天,而干法发酵工艺的设备容积产气率可达6-8立方米/立方米·天,效率大大提 高。
“项目一期年可生产生物天然气1700万立方米、食品级二氧化碳1.02万吨,沼渣沼液可生产7万吨有机肥。”孔维涛说。
进口端为农业废弃物,终端为生物天然气等产品——大宗利用秸秆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正在我省多地出现。
临西县福皓热力有限公司的生物热电联产项目冷却塔已建好,燃烧炉正在封顶,今年底竣工投产后,年利用农作物秸秆将达到15万吨。
“推进秸秆高质量还田的同时,我省力推以产业化为重点高效利用秸秆,提高秸秆离田利用水平和效益。”省农业农村厅农业资源环境处主任科员靳永超介绍。
加强能源化利用,我省争取国家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21个,项目建成后总装机达70万千瓦,年消耗秸秆等生物质580万吨,今年底前7个项目将建成投产。促进基料化发展,利用秸秆栽培草腐菌、木腐菌,已发展到28个种类、60多个品种。
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
临西县振兴农机服务中心的规模今年壮大了,新购买了209台秸秆打捆机、秸秆青贮收集机、秸秆运输机等。机具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使该服务中心今年新增了秸秆收储运业务,一个月左右就完成了45000亩玉米秸秆的收储运。
这得益于秸秆离田利用的鼓励政策。
今年,临西县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15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县(市、区)之一。为满足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机具的需求,我省对试点项目县(市、区)秸秆收储、加工农机具购置及作业进行补贴。
“今年我们争取到中央直补专项资金900万元,健全了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临西县农业局局长吴争说。
将秸秆从田间地头运送至终端利用企业,不仅需要相关机具,由于终端利用企业收储能力有限,还需要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秸秆收储点,政府还要对这些服务组织进行资金补贴。
为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临西县从专项资金中拿出581万元,按照单机补贴不高于设备购置资金50%的标准,补贴购置秸秆打捆机、秸秆青贮收集机等;拿出319万元,按照每吨不超过100元的标准,补贴秸秆收储运体系。
在临西县老官寨镇水波村附近的一个秸秆收储点,记者看到这里堆积着小山一样的粉碎秸秆。“秋收时,秸秆收获比较集中,离田利用就要在短时间把秸秆运出田间地头,由于生物质电厂等储存能力有限,我们就利用闲散地作为秸秆收储点。”吴争说,今秋全县整合各类机械、机具1000多台套,形成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社会化服务专业组织10家,秸秆收储点达到18个,保障了玉米秸秆顺利实现收储运离田。
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我省利用国家秸秆利用试点项目资金,对395家企业(合作社)的收储运设备进行了补贴,提高了收储运能力和水平。
推进秸秆离田综合利用,我省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发改委对秸秆综合利用相关项目给予优先安排。电网公司全额收购生物质发电电量,落实0.75元/千瓦时标杆上网电价。省财政厅每年安排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6300万元,开展沼气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及秸秆能源化利用试点。省自然资源厅将秸秆收集存储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中的附属设施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金融部门则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重点支持方向和领域,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向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