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创新 » 基料化 » 正文

上海嘉善:让种蘑菇的老手艺“转型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8  浏览次数:11869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 距离上海不远的嘉善姚庄,是有名的“中国蘑菇之乡”。这里的蘑菇种植历史开始于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时,姚庄镇已有50%以上农户种植蘑菇。作为地地道道的姚庄人,陈林根对种蘑菇这门老手艺再熟悉不过。2010年,陈林根与合伙人来到金山区廊下镇,租赁了72.5亩土地和72个蘑菇大棚,成立了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用他所熟悉的传统方法大规模种植蘑菇。当时的他并不曾想到,自己将在这片土地上把蘑菇种植带上现代农业之路。  沿袭传统路径却遇“关门危机”

  

     从嘉善搬到了金山,陈林根种植蘑菇的规模足比在姚庄时大了十几倍。不过,最根本的一样却没变———都是以传统方法种植。传统的蘑菇种植方法劳动强度大,且产量少,而且由于采用露天堆料发酵,基地内往往又脏又乱,臭气弥漫。

  比起这些,更让陈林根头疼的是用工问题。用他的话说,种蘑菇的工作是“又臭又脏又辛苦”,年轻人根本不肯来,因此到合作社打工的多是老头老太。终于,在一次采摘蘑菇的高处作业中,一位上了年纪的工人不慎摔了下来,酿成伤亡事故。处理好一系列的赔偿善后事宜,合作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是就此关门,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再三思虑,陈林根定了心思:路,还要走下去。“但如果继续走老路,沿袭传统的种植方法,肯定不行!必须走新路,要把现代科技引入到蘑菇种植中。”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林根接触到了工厂化种植蘑菇的模式。那是2011年12月,陈林根作为上海食用菌蔬菜协会代表参加在北京通州举行的工厂化生产食用菌论坛,这次参会使他对工厂化生产蘑菇有了初步的认识。不久后,廊下镇政府组织蘑菇种植专业户到山东考察工厂化种植蘑菇,使他对科学种蘑菇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于是,陈林根当即决定行动起来,创建江南地区第一个工厂化蘑菇种植基地。

  抓住“创新”二字决不放手

  说干就干,2011年10月份,陈林根动手拆除了部分传统大棚,腾出1万多平方米的土地,准备筹建工厂化种植。两个月后,他便与技术人员一起飞往荷兰———这个当今世界上科技化种植蘑菇最先进的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尽管,他对外语是一窍不通。进企业、访专家,求资料,谈设备购置,在荷兰的短短几天内陈林根一天也没消停过。这一次考察让他大开眼界,也更加笃定了他创新发展工厂化种植的决心。

  回国后,陈林根立即投入资金筹备。这是要投资6000多万的大项目,而陈林根和合作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只筹得5000万元。面对这个“天文数字”,家人、亲朋反对声浪潮一般涌来,但陈林根却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即便所筹集的资金只能从荷兰引进部分设备,他也不放手。

  要建设蘑菇现代化工厂,困难接踵而来。配套设备没有图纸,就利用视频和照片进行摸索,请加工单位配合加工。更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敢于创新,不照搬。荷兰采用单体新鲜空气循环使用,陈林根的合作社便加以改进,从室外集中引入新鲜空气过滤净化,再进行制冷或加热,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荷兰采用三次发酵法隧道制作培养料,投资成本高,陈林根便带人改造二次发酵工艺,建起了二次培养料隧道。半年后,一个总投资5000多万元,有7间一次培养料发酵隧道,3间二次培养料发酵隧道,20间共1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蘑菇房拔地而起。

  工厂化种植是否成功,培养料生产是关键。由于在隧道内采取高温高湿培养,温度控制很难。尽管有电脑程序控制,但比较死板。隧道内温度湿度变化大,陈林根就把精力放到了培养料生产上,密切关注温度湿度外,还利用翻料机会到隧道内用手摸,用鼻子闻,仔细观察秸秆等材料腐化程度,以此决定什么时间用高温消毒杀灭有害菌,什么时间降温培养有益菌。经过试验效果和三次发酵相差不大。二次培养料生产周期虽然长了一点点,每平方米产量也不低,但却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起早贪黑终于成就“全国之最”

  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后,蘑菇每年可循环种植6至7茬,达到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蘑菇上市。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消耗秸秆等原材料的大幅度增加。据陈林根介绍,现在基地全年需要稻麦秸秆15000吨左右,鸡、牛粪8000吨左右。面对这样大的需求量,他们一方面提早到附近吕巷、张堰等镇,联系洽谈秸秆收购;另一方面组建团队采购。尤其在稻麦收割季节,他带领员工起早贪黑地收购,作为库存,工作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很早就起床,到每个蘑菇房检查一次,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看出菇情况,再回宿舍吃爱人做的早餐,等工人上班了交代当天的工作和注意事项。这样的例行菇房检查,中午和晚上睡觉前还要进行一次,光这些每天就要花去6个小时。”从2014年5月投产开始,陈林根就过上了菇房到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就连大年三十,也只是回老家吃顿年夜饭,前后不到三个小时就要马上回到基地值班。

  在这样的努力下,陈林根的联中合作社成了江南地区首家工厂化蘑菇种植单位。合作社着力打造以双孢蘑菇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建成了国内技术含量最高,栽培规模最大,产、供、销渠道最完善的智能化双孢蘑菇栽培基地之一。

  今年五月初,市委书记李强在金山区调研时来到了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详细了解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在与大家交流时,李强说:“乡村振兴,富民为本,希望大家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同时,更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近几年来,随着联中合作社的探路成功,陈林根也不忘带动廊下周边菇户转型升级,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本着“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陈林根与合作社的技术人员一起,在全区范围内推广食用菌的产业化,以合作社带动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食用菌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他深知:“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村民的帮助,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不能只将合作社的发展作为重点,还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