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走过玉米地,秸秆倒下,像被子一样盖在土地上。王跃武指着垄间腐烂的秸秆说,“这是去年还田的,今年春天在垄间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今年的秸秆明年又会腐烂,这样就实现了轮作和秸秆还田。”
王跃武所说的是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这一技术试验了大概三年,王跃武发现自家的玉米明显比别人家“壮实”。
“夏天土里的蚯蚓特别多,一平米土地里得有几十条,以前很难看到蚯蚓。别人一垧地用2000多斤,我只用1600斤,产量依然比别人高。”王跃武说。
当地农业专家介绍,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秸秆还田、土地轮作,增加了表层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土地更抗旱了,作物抗灾能力也增强了。
中国东北是黑土地的主要分布区,是中国粮食的“蓄水池”和“稳压器”。然而,多年来,农民缺乏保护黑土地的意识,掠夺性的耕种使得黑土区面积逐渐萎缩,地力逐年下降。
“形成一厘米黑土层需要几百年的时间,如果再不注重保护黑土地,提高耕地质量,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吉林农业大学土壤学教授窦森说。
2007年,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借鉴国外经验,开始试验秸秆覆盖免耕栽培这一保护性耕作技术。如今,这一技术已在东北各地逐步推广,使得退化的黑土地逐渐得到改善。
梨树县梨树镇农民卢伟应用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已有7年,对其优点深有感触:“化肥少用,还能增产,一垧地一年就可节本增效2000多元。”
一些农民也开始关注绿色有机农产品,吉林农民杨青魁今年试种了5垧有机玉米。对土地肥力有信心的杨青魁只施用了适量的有机肥,“产量没比普通玉米产量低,可这市场价格可高多了。”他说。
同时,农民也开始积极尝试绿色种植方式,秋收后的玉米秸秆不仅用来还田,也可以用来堆沤有机肥或加工饲料,曾经的“烧火棍”成了农民的宝贝。高粱、黑麦、地瓜……土地质量好了,一些农民也开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尝试种植其他作物。
收入提高了,化肥越用越少,作物种类越种越多……保护性耕作技术正改变着东北的农业生产,也有力促进了黑土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