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秸秆禁烧工作已成为“三夏”时期各级各部门的首要任务,从空中的“蓝天卫士”到地面的秸秆禁烧工作站,从铺天盖地的禁烧宣传到全天候的站岗值守,从领导干部的日日督查到各乡镇的全体动员,从上至下,严防死守、严管重罚,使群众“不敢烧、不能烧”。这种“人盯人,人盯地”的人海战术固然有效,但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过大。而要从根本上遏制焚烧秸秆现象的发生,还要从源头管控开始,真正使群众“不用烧、不愿烧”。
抓好源头管控,也就是将秸秆禁烧工作的关口前移,在盯人盯地的同时,还要盯好农机和农机手,使麦收后不影响夏种,不让群众为如何处理秸秆而发愁,让不烧秸秆的收益超过“一烧了之”,这样群众自然不会焚烧秸秆。
紧盯农机,即严格实行限茬收割,确保实现粉碎还田。各各省市县乡村秸秆禁烧工作人员要蹲点包片、全天候监控,确保每个地块有人管、有人抓;要紧盯区域内作业的收割机,从进田开始到收割结束,全过程监督留茬高度和粉碎还田情况。紧盯农机手,即农机进地作业前,与农机手签订协议,确保农机作业符合留茬和秸秆还田标准。对不按要求作业的农机手,要根据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行政拘留。同时,要加大农机技术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机手的整体素质和操作技能,增强农机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作业效率,保证作业质量。此外,还要紧盯地块,组织人力及时清运未粉碎还田的秸秆,不为焚烧秸秆留下隐患。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做好秸秆禁烧工作,还要让群众在经济上得实惠。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鼓励农民群众购买农机,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禁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