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中国新型热能燃料的领跑者”、“构筑大气环境一道屏障”。公司外墙上的醒目横幅,使记者感受到了企业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我们是地球能源的传递者”、“来自于大自然、回归于大自然”。无论在会议室还是生产车间,在上海红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都能见到类似的宣传标语。
这是一家在国家提出防止空气污染,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高新科技企业,也是目前上海唯一一家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单位,还是国家能源局、环境保护部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供热示范单位。2014年11月的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察江苏省经济发展时,来到位于宿迁市的红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观看了该公司的产品陈列室,听取了农作物秸秆回收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情况汇报。由此可见,中央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视程度。受此鼓舞,红炬能源公司与上海麦贝新能源科技公司合作,来奉贤投资建设了年产3万吨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线,总投资达850万元。
据介绍,今年稻收开始后,红炬公司主动与相关的镇农业服务中心分管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副主任、农机站长、家庭农场、种粮合作社联系对接,及时落实组织力量回收水稻秸秆。公司总经理杨国其说,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是推广秸秆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技术的关键。“三秋”现场会议中,奉贤区政府、区农委、区清洁能源推进办公室,上海市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等领导到红炬公司考察并观摩秸秆收储、打捆等流程。区农委组织各镇农业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来公司参观,公司所在的青村镇组织各村相关人员到公司了解秸秆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生产过程,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纷纷表示要支持帮助企业搞好秸秆利用,生产更多的清洁能源,为节能减排、降耗多出一份力。红炬公司在政府给予的每收1吨秸秆200元补贴中,拿出资金以每亩60元标准返扶给家庭农场和粮食种植合作社,比政府给秸秆机械化还田每亩45元还多了15元,让粮农多得实惠,粮农们都积极配合红炬公司做好秸秆打捆收储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政府还为红炬公司补贴购买了35台秸秆打捆机和10台拖拉机。
记者看到,在刚完成收割的稻田里,灵巧轻便的打捆机顺着田垄来回作业,不一会工夫,就把秸秆收集打捆成一个个重约20公斤的长方体。在打捆机所到之处,田间几乎没有留下秸秆。杨国其介绍,一台打捆机一天能打捆120亩到150亩的秸秆。拖拉机把打捆好的秸秆运至加工车间,经生产线粉碎、筛选、烘干、成品、成型等,就变成了一颗颗长二三厘米、直经约一厘米的生物质颗粒燃料棒。在公司产品陈列室,整齐地排放着各种规格的生物质颗粒燃料棒,有工业热能、取暖热能、家庭野餐热能、锅炉专用热能四大类产品。
生物质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颗粒燃料,以其特有的优势,已赢得广泛的认可,与传统的燃料相比,具有环保、节能、减排、降耗效益,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据杨国其介绍,采用生物质颗粒燃料,热能成本只是柴油的四分之一,燃煤的三分之二,在当前化石能源日益紧缺的经济环境下,还可以规避化石能源价格波动的风险。在南桥镇上的上海旺盛食品有限公司,原来每天耗煤2700多元,现改用生物质颗粒燃料4个月来,平均每天降至1600元。在四团镇上的上海奉平民政实业有限公司,原来用柴油热能每月41万多元,现改为生物质颗粒燃料,试用一个月才15万元。像这样的企业在奉贤有800多家。杨国其说,上海约有240万亩次稻麦秸秆,争取从明年开始,在其他区也布点,回收秸秆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