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进资本,秸秆饲料化
江洲镇是柴桑区最大的农业乡镇,耕地面积7万亩,复种面积13万亩以上。秸秆年产量达10万吨以上,可综合利用的秸秆量接近5万吨。近几年秸秆不能焚烧,导致种植户粉碎、运输秸秆成本增加,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又会给有害幼虫卵和病菌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还会影响后茬农作物的幼苗生长。因此,秸秆循环利用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2022年柴桑区最大的肉牛养殖龙头企业黎园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投资1600余万购置先进设备进行水稻和玉米秸秆的收割、打包、存贮。秸秆收储率达到85%以上。
二、政府投入,秸秆资源化
主要建设秸秆收储和利用设备设施,在港口、新塘和狮子3个乡镇分别建设收储利用点,每个收储点均配置秸秆捡拾机、拖拉机、叉车、抓臂机、秸秆粉碎机、圆盘粉碎机、三缸套袋打包机、菌棒农膜分离机、自动菌棒包装机、接种机,新建仓库厂房12998㎡。通过三个区域中心收储点的建设,把周边乡镇的秸秆集中综合利用,形成有利用价值的资源。
三、项目建设,秸秆肥料化
在礼涞厂区内新建年产4万吨有机肥加工厂,购置了自动进料系统、好氧发酵系统、自动出料系统、自动配料系统、粉碎筛分混合系统、颗粒生产线系统、包装码垛系统、除尘系统、检测实验设备、辅助系统、生物除臭设备、轮式翻抛车、撒肥机、有机肥半成品收集车等等。建设有机肥陈化及加工车间、成品仓库6000多平方米,这个有机肥加工厂的建设,基本可以解决柴桑区可利用的剩余秸秆。
另外,柴桑区还通过种植大户发酵秸秆,自制有机肥还田,解决边远种植户、零星散户的秸秆问题。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及资本运作,形成了柴桑区秸秆处理的“礼涞模式”和“江洲模式”,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柴桑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