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政策法规 » 正文

甘肃省皋兰县2022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08  浏览次数:1075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根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2年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发财发〔2022〕28号)文件精神,为扎实推进我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绿色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timg (15)

一、
基本县情

(一)县域基本情况

皋兰县位于兰州主城区、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三角中心,县域总面积2556平方公里,现辖6镇57个行政村5个社区,户籍人口14.8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8万人,耕地面积45万亩,天然林34.2万亩、草地136万亩。农作物种植以玉米、小麦、马铃薯、豆类、高原夏菜等为主,2021年秸秆产生2.27万吨,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势在必行。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2.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7.3%。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3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92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3。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56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643元。

(二)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

2021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2.61万亩,玉米种植面积4.54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3.94万亩;秸秆产生量2.2722万吨,其中:小麦秸秆0.62万吨,马铃薯秸秆0.1482万吨,玉米秸秆1.5040万吨。秸秆可收集量2.027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量1.866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2.3%。其中秸秆饲料化利用1.8141万吨;秸秆燃料化利用0.0519万吨。县内现有规模化秸秆利用市场主体2家:皋兰明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甘肃天予牧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家企业主要开展秸秆饲料化加工,年加工秸秆饲料3万吨。其中,加工玉米秸秆2万吨,加工其它秸秆1万吨。

(三)秸秆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秸秆能源化产业发展滞后。虽然县内有两家秸秆加工利用市场主体,皆以饲料加工为主,且利用量较少。全县在秸秆能源加工方面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尤其是秸秆用于农业产业化、促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上还缺乏有力的抓手。县内大量的养殖企业、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没有一家标准的秸秆饲料加工生产线。

2.秸秆高效利用率较低。除规模化养牛场青贮一部分秸秆外,其余以农户分散利用为主,秸秆能源化(沼气、生物天然气、颗粒燃料等)、肥料化(科学返田)、饲料化(饲草、复合颗粒饲料)利用途径在技术、规模、经济等基础条件方面还未形成,距产业化发展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小麦秸秆、荒废果木、杂草堆和薯藤菜蔓乱堆乱放,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政府引导的秸秆五料化利用途径还不成熟。

3.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对秸秆综合处理投入不足,加之对秸秆综合利用缺乏长期的政策性扶持,农民群众综合利用秸秆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没有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4.秸秆收储运体系尚未形成。秸秆收储运体系直接制约秸秆产业化的发展。单家独户由于秸秆量少、无专业运输收集车辆或运输成本太高等因素,农户缺乏交售秸秆的积极性。废弃秸秆田间地头堆积较多,秸秆收储运成本较大、效益不高,缺少秸秆收储运社会化服务组织。

(四)项目实施单位概况   

近年来,皋兰县农业农村局紧紧抓住国家农村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的良好机遇,以发展农村生态能源循环经济为中心,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效益优先”的原则,结合县情实际,依托项目支撑,在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太阳能+生物质炉”和“太阳能+电辅助”清洁取暖配置、节能炉推广、人畜粪污综合利用、户厕改造等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企业自主申请的基础上,经县农业农村局组织调研审查,遴选两家企业作为本项目实施主体。其中:皋兰明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重点实施秸秆青、黄贮加工项目;甘肃天予牧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秸秆青贮加工项目。

1.皋兰明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位于土龙川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该合作社是一家村党支部领班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于2020年,主要以牛产业发展经济,合作社养殖场以牛犊繁育、育肥和销售为主;牛场占地100亩,建有青年牛舍5500平米,犊牛圈舍1000平米,产房500平米,黄贮饲草料库5000平米,青贮池1000立方,宿舍办公区平面占1500平方米。同时配套有门卫室、防疫、检疫室等;合作社牛全部所食用青贮饲料为周边农户无公害订单种植玉米。年收购青黄贮玉米秸秆1.5万吨,青黄贮玉米的收购有效的带动了当地饲草料种植发展以及带动当地农民创收增收,形成独特的“党支部合作社十基地十农户”的新型模式,以党支部为统领发展肉牛养殖,带动农户种植玉米,整治撂荒地,实现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带动农户积极饲养肉牛,增加农户收入,实现带动整个石洞镇丰水村、明星村等饲草料种植行业规模化达到5000亩以上。

2.甘肃天予牧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黑石川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展示基地,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位于皋兰县黑石镇大横村,总占地71亩。主要以高产奶牛养殖,繁育,原料奶的生产供应为主。基地面积47400平米,泌乳牛舍8000平米,青年牛舍8000平米,犊牛圈舍1000平米,产房500平米,饲草料库5000平米,青贮池15000立方,挤奶厅1000平米,宿舍办公区平面占1300平方米。同时配套有门卫室、防疫、检疫、化验室等;生产设备选用进口瑞典利拉伐挤奶设备、华清自主研发牛奶速冷贮存系统等。公司规划存栏奶牛达1500头,第一期入场成年母牛500头。公司标准化牧场奶牛全部为引进的纯澳洲进口奶牛,所食用青贮饲料为周边农户无公害订单种植玉米。年收购玉米秸秆1.5万吨,玉米秸秆的收购以及牧场提供就业岗位,有效的带动了当地饲草料种植发展以及带动当地农民创收增收,实现精准扶贫脱贫效益明显。预计,公司直接带动当地农户发展1000户。带动当地饲草料种植行业规模化4000亩。牧场所产原料奶将全部供应于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的兰州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今后公司将随牛群结构科学合理的调整增长,稳步推进公司的养殖牛群规模及牛奶原料奶的产出量,将更高质量标准的原料奶供应于伊利公司,实现规模带动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合作,创造效益于当地。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需要。皋兰是一个农业县,农作物秸秆和果树枝干数量大,每年秸秆和枝干产量在10万吨左右,其中玉米、小麦、马铃薯秸秆占多数。同时,县内养殖业规模较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而秸秆作为连结种养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纽带,其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加快推进秸秆饲料化生产,满足当前养牛产业需求,带动牛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向发展是皋兰县乡村振兴的切入点;通过青贮和黄贮方式是将剩余秸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同时,通过项目扶持引导,将秸秆燃料应用于养殖业和设施农业生产中的供暖设施,实现农作物秸秆“来源于农、用之于农”的循环利用模式,切实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对于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促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目前我国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能源、环境、生态、经济和安全五者之间的矛盾也将更加突出。闲置秸秆1吨可生产生物质颗粒0.72吨,生物质颗粒市场价1200元、燃烧值4000卡,1吨煤炭约2000元,燃烧值5000卡,按照综合效益计算,生物质颗粒的效益远高于煤炭。农作物秸秆作为低碳环保的清洁能源原料,提高其利用率正是顺应能源发展的趋势,也可促进我县农村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

三是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手段。皋兰县秸秆资源丰富,但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除规模化养牛场青黄贮一部分外,其余以农户分散利用为主,秸秆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低。而且废弃严重,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原因是秸秆和废弃资源收储加工体系尚未形成,无法实现秸秆和废弃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县域内果木残枝产生量大,但缺乏高效利用,大部分当作薪柴燃烧,污染非常严重,综合利用率低。通过秸秆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既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力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又能扩大综合效益、培育新兴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四是拓宽就业门路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将带动部分农村闲置人员积极扩大农作物种植,并通过建办加工企业和建立收储运体系,每年可以最大限度地吸纳项目所在地农民进厂务工,新增农民就业人数、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助力乡村振兴。

(二)可行性分析

1.秸秆饲料化利用市场前景广阔。皋兰县现有规模化养殖场60处,大型牛场10处,各种畜禽存栏量达10万头,年需饲料30万吨以上。而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4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吨粮食。植物秸秆若直接作为饲料,从营养的角度分析,其粗纤维含量高、蛋白质、矿物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胡萝卜素等含量低、营养价值低;从口感的角度分析,其质地坚硬、口感不好;家畜采食量小,消化率低。但若对植物秸秆进行适当的合理地加工处理,降低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含量,增加蛋白质的含量,改善其适口性,提高营养价值,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物对秸秆的采食量、消化率。因此,秸秆饲料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收储运体系建设条件优越。皋兰县有各级公路1500多公里,其中县道350公里,乡道235公里,村道915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85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一纵四横”的公路网络体系。同时,坚持道路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布设村社及田间道路,连通所有地块,构成网络,方便了农产品运输和现代化农机具作业。秸秆收储运车辆可到田间地头作业,极大的方便了农户交售,解决了农户的运输难问题。同时,收储场用地面积不大,可在村庄附近通过流转形式租赁,也可就近租赁废弃的乡村企业。

该项目实施完全符合循环经济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社会的要求,且具有多重功能。进行农作物秸秆和废弃木质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协同处理,变废为宝,且减少了对大气、地下水和土壤等直接污染,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体系平衡,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并有利于遏制老百姓在野外焚烧,严防火灾发生,为建设绿色开放幸福新皋兰发挥重要作用。

三、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会议精神,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振兴、农村减排固碳、农民持续增收,始终坚持将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与“三农”重点工作紧密结合,紧扣秸秆田间收集、储存运输、加工利用等关键环节,以秸秆等资源饲料化和燃料化利用为目标,积极培育壮大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市场主体,建立健全收储运、产加销体系,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持续高效运行机制,全力提升全县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努力实现农村生活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经济发展高效化。逐步探索建立群众积极销售秸秆、企业自主加工饲料、储运点高效自主运行、农户热衷利用成型燃料的农作物秸秆长效利用机制。

(二)基本原则

1.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制定或完善扶持政策,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全县种植业、养殖业特点和秸秆等资源的数量、品种,选择切合实际的秸秆等资源能源化、饲料化利用方式。通过建设一批示范基地,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加快推进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3.科技支撑,示范带动。立足工作实际,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推广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培育典型,总结经验,示范引导,整体推进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4.强化服务,全面推进。加强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全面提升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三)预期目标

坚持“因地制宜、农用优先,就地就近、多措并举,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后,将以秸秆饲料化利用为主导,兼顾燃料化利用,建设秸秆产业化模式县实现县域范围内50%以上的秸秆离田利用,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构建形成可持续运行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完善的全县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2处:黑石川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负责G341沿线和平村至石青村5000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土龙川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负责109国道沿线魏家庄村至星湾村6000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使全县年秸秆综合利用量达到3万吨以上,县域内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

四、建设内容

一是秸秆饲料化加工生产线建设。依托皋兰明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甘肃天予牧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秸秆饲料加工项目建设,培育年产1万吨以上秸秆饲料化加工企业2个。二是结合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广生物质100型炊事取暖炉具140台,打造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村,带动生物质炉具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三是按照就近就地收储秸秆等闲置废弃物的原则。完善秸秆“打捆-清运”等田间收集模式,在企业自身收储的基础上,建成独立的秸秆区域收储运点6处。通过项目实施,尽快健全秸秆等资料“收储运、产加销”体系,推进秸秆等资源能源化、商品化利用,盘活闲置撂荒地等荒废土地、加大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农业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秸秆饲料化利用建设

支持规模化养殖龙头企业皋兰明星村股份经济民合作社和甘肃天予牧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秸秆青黄贮加工项目,做大做强秸秆饲料生产加工线,形成“农户田间生产--储运点收储--企业加工--养殖户饲料化利用”的循环利用模式,真正实现秸秆“来于农、用于农”的生态循环利用,彻底解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瓶颈问题。

皋兰明星村股份经济专业合作社,该企业所在村及周边村落2022年种植各种农作物面积达5000多亩,为扩大饲料收储运和加工规模,明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计划2022年新建秸秆收储大棚1000平方米、购置雷沃3045A打捆机一台、1604拖拉机一台和购置输送带一条。使秸秆青贮饲料年加工达到1.2万吨、秸秆黄贮饲料年加工达到0.3万吨以上。项目总投资118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50万元。

甘肃天予牧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黑石镇大横村,该企业所在村及周边村落2022年种植各种农作物面积达6000多亩,为调整养殖结构和增加存栏量,天予牧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2022年新建秸秆收储大棚1000平方米,购置装载机一台、输送带一条、秸秆饲料撒料车一辆,搅拌机一台。使秸秆青贮饲料年加工达到1万吨、秸秆黄贮饲料年加工达到0.5万吨以上。项目总投资116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40万元。

(二)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

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建立秸秆等荒废资源“收储运、产加销”体系,打通秸秆打捆收集、储存运输、加工利用销售环节,确保秸秆等荒废资源“收储运、产加销”全链条畅通。按照“集体主导+农户参与”的运行模式,优先扶持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依托皋兰县沃达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皋兰瑞禾专业合作社、皋兰鑫牛园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皋兰旺丰合养殖专业合作社、皋兰阜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皋兰富元时代养殖专业合作社6户实体企业,培育秸秆等荒废资源“收储运、产加销”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交易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运营模式,宣传引导农户盘活撂荒地种植玉米,利用秸秆等荒废资源置换饲料产品。引导规模化秸秆加工利用企业兴建或组织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选择交通条件便利、秸秆产量较大的镇,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领建秸秆储存规范化场所,配备秸秆收储运专业化装备,组建专业化秸秆收储运队伍,建立秸秆收储运平台,逐步形成商品化秸秆收储和供应能力,实现秸秆收储运专业化和市场化,并在每个村确定秸秆储联系人,确保每户各类秸秆及时足量的能够收储,促进秸秆后续利用。

在全县建成秸秆等资源收储点6个,年收储秸秆3万吨以上,每个收储点补助25--50万元,总投资531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补助202万元。充分调动6户企业和农户收储运、产加销积极性。

1.皋兰沃达农业发展合作社收储点。建于黑石镇大横村,该村现有肉牛存栏400多头,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达6000亩,能产生秸秆0.6万吨。重点配套建设秸秆收储场地、大棚、购置压缩运输车。负责收购石青村、大横村、白坡村、三和村等村的秸秆,主要用于饲料加工,年收储或销售农作物秸秆0.6万吨以上。

2.皋兰阜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秆收储点。建于水阜镇水阜村,该社现养殖肉100头,负责收购周边村落种植玉米面积达5000多亩,能产生秸秆0.5万吨。重点配套建设秸秆收储场地、大棚、购置压缩运输车、打捆机、打包机、粉碎机和筛选机等。负责收购彬草村、涝池村、砂岗村、水阜村和长川村等部分村的秸秆,除部分就近商品化售给养殖公司青贮、黄贮用于饲料外,其他留做自家牛场用,年收储交售企业秸秆0.5万吨以上。

3.皋兰旺丰合养殖专业合作社秸秆收储点。建于黑石镇黑石村,该村及周边村落种植玉米面积达5000多亩,产生秸秆0.5万吨。重点配套建设秸秆收储场地、大棚、购置压缩运输车和粉碎机等。负责收购黑石镇黑石村河三和村等部分村的秸秆,除部分就近商品化售给养殖公司青贮、黄贮用于饲料外,留做旺丰合养牛场自用,年收储农作物秸秆0.5万吨以上。

4.皋兰县鑫牛园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秸秆收储点。建于黑石镇红柳村,该村及周边村落种植玉米面积达5000多亩,产生秸秆0.5万吨。重点配套建设收储场地、大棚、自卸运输车、固定切割机和揉丝机等。负责收购红柳村、新地村和星湾村等村的农作物秸秆,除部分就近商品化售给养殖公司青贮、黄贮用于饲料外,留做鑫牛园养牛场自用,年收储农作物秸秆0.5万吨以上。

5.皋兰县瑞禾种植合作社秸秆收储点。建于黑石镇和平村,该村及周边村落种植各种农作物5000多亩,产生秸秆0.5万吨。重点配套建设收储场地、大棚、自卸运输车、固定切割机和揉丝机等。负责收购和平村的农作物秸秆,除部分就近商品化售给养殖公司青贮、黄贮用于饲料外,留做瑞禾养牛场自用,年收储和销售秸秆0.5万吨以上。

6.皋兰富元时代养殖专业合作社收储点。建于石洞镇丰水村,该社养殖场建筑占地面积1109.26平方米,包括标准化羊舍2栋、暖棚1座、办公用房2间、饲料加工车间1座及消毒通道等,水、电、路配套齐全。合作社主营品种有湖羊、杜泊、小尾寒羊等,目前存栏优质母羊745只,公羊36只,羊羔160只。养殖场以生态养殖为发展目标,按照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从繁殖母羊管理到羊羔育肥生产,严格执行饲养制度和防疫程序,县畜牧站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及业务培训。利用玉米秸秆、麦草等进行科学配方,自配饲料,草料干湿结合,青贮发酵等,保证羊有新鲜、营养价值高的饲料,产生的粪便利用高温堆肥法处理后供肥,形成生态循环种养。合作社2022年计划建设1000吨干草棚一座、1000立方青贮池一处。负责丰水村及周边4000亩农作物秸秆收储,年收储秸秆0.4万吨以上。

(三)生物质清洁炉具示范推广。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且交通便利的什川镇和黑石镇选择2个村,安装生物质100型取暖炊事炉示范户140户。主要通过补贴购置生物质取暖炊事炉,充分调动群众利用生物质燃料取暖的积极性,引导群众购买生物质颗粒燃料,示范带动生物质燃料推广应用,为秸秆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建立秸秆资源化利用台账。进一步建立秸秆资源化利用数据台账,完善科学规范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情况调查监测标准和方法。根据全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废弃木材、荒废苗木、果树残枝、杂草树叶等荒废资源,针对不同的利用方式、途径和主体,开展常态化、规范化的调查,加强日常监管,严防弄虚作假。

五、投资概算

项目概算总投资804.6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补助资金326万元,自筹资金478.6万元。(详见附件1)

(一)秸秆饲料化利用生产企业建设

概算总投资234万元,其中财政补助9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购置全自动自由式打捆机、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拖拉机、粉碎机、输送带和运输机和秸秆收储场地等。使皋兰明星村股份经济业合作和甘肃天予牧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饲料年生产分别达到1.5万吨以上。

(二)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

概算总投资531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202万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压缩运输车辆等收储运设备购置补助。自筹资金主要用于建设秸秆收贮场地,配套消防设备等。年收储秸秆3万吨以上。

(三)生物质炉具购置补贴

概算总投资33.6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8万元、农户自筹5.6万元。中央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购置生物质100型炊事取暖炉140台,每台补助2000元;农户自筹资金用于配套管路购置和安装费用,每户自筹400元(自筹资金由安装企业自行收取)。

(四)其他支出

概算投资6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6万元,主要用于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培训及绩效考评等。

六、项目效益分析

通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实施,促使秸秆饲料化利用,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一)社会效益。根据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秸秆饲料化利用,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秸秆“来之于农、用之于农”的目标,秸秆饲料化等技术应用于畜禽养殖产业可促进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秸秆基料化利用可促进设施农业的增产增收,提升农产品品质,真正促进了农业生态循环发展。同时,秆综合利用相关企业实力进一步壮大,扩大就业,有效激发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改善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增添风景。

(二)生态效益。将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饲料化利用,一是促进了畜牧养殖业发展,秸秆青贮过腹还田,为农户提供了大量土杂肥,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地力。二是秸秆青贮饲料生产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相反玉米饲料的生产,避免了由于秸秆焚烧和糜烂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秸秆从一烧了之到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禁烧问题,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留住了蓝天白云。不仅解决了农村柴草乱堆乱放难题;有助于农村环境脏乱差局面的整治,给乡村居民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经济效益。通过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一是培育饲料加工企业。经测算,秸秆饲料化利用每年每吨秸秆平均增加收益 60 元,两家企业按饲料化利用3万吨计算,每年可收益180万元。二是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4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吨粮食,可为养牛产业持续发展提供饲料保障。三是秸秆黄贮经济效益非常显著。首先,一般饲喂干秸秆的采食率只能达到70%左右,特别是玉米秸的根部和段节部位,都被剩下;即使青贮饲料,如果采用窖贮,由于窖的底部和边缘部位的青贮料容易发生霉变,其利用率也只有70%左右。而黄贮饲料的利用率和采食率几乎能达到100%。其次,黄贮饲料的营养价值与青贮饲料相差无几,而且具有开胃、增加食欲的作用,能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增强牲畜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七、项目实施进度

(一)项目建设期限

2022年1月-12月。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 准备阶段(2022年1-5月)。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实施主体等,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2. 项目建设阶段(2022年6月-10月)。积极开展项目宣传培训,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完成项目建设内容。

3. 项目验收及绩效评价阶段(2022年11月-12月)

项目完成后,由各企业根据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自查自验,严格按照项目秸秆收储大棚建设规模、秸秆收储数量、购置收储运机械型号、补助资金标准等;符合实施方案要求后申请县农业农村局进行复验和开展绩效评价,县级验收合格后,县农业农村局将项目绩效评价报告上报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农村厅将适时开展省级绩效评价工作。同时,县农业农村局对项目实施情况全面总结,做好国家验收迎检准备。

八、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切实做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工作,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皋兰县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农村能源建设站具体负责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工作。相关镇要积极配合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设工作,加强宣传,确定专人负责,靠实责任、强化措施、搞好服务,全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尽快制定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具体政策,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努力实现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目标。

(二)靠实工作责任。农作物秸秆等荒废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实行行政技术双包责任制,实行行政干部包片包村、技术干部抓培训和技术指导监管检查的责任机制,形成行政推动、技术支持、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加强项目监管和绩效考评工作,对照项目任务清单和绩效目标及时开展项目实施自评工作,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展情况、资金使用、项目管理和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估。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农作物秸秆等荒废资源综合利用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荒废资源收集、储存、运输和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落实相关政策,壮大县域养牛产业,扶持发展新兴产业,减轻主体压力,增加农民收入。

(四)突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多角度、全方位讲好秸秆等荒废资源综合利用故事,大力宣传秸秆利用成效,营造浓厚氛围。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秸秆等荒废综合利用工作。县农村能源建设站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切实抓好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建立技术人员包片主体责任制,确保每个示范镇村都有技术人员进村入驻指导服务。定期不定期巡回村组及田间地头,开展宣传动员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真抓实干,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五)强化项目监管。项目建设从严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标制、合同管理制、资金制,严防出现纰漏和问题。严格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及进度要求,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各方进行协商解决。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及时督导项目进展情况,经常深入一线进行实地调研,督查项目建设工作,对达不到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责成尽快补救,限期整改,直至合格。同时,妥善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项目建设成果。

(六)严格资金管理。项目实施主体要严格按照中央财政项目资金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农作物秸秆等荒废资源综合利用补贴项目资金专账,专人管理,严禁截留、挪用等,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同时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项目资料要及时归档。确定档案资料收集及管理人员,负责及时搜集项目实施建设的有关资料与材料,按项目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及时归档,为项目顺利实施与检查验收提供可靠详实的档案资料。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