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行业呼声 » 正文

解决秸秆难题要“回到农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13  浏览次数:395
 准备去调研之前,记者就秸秆问题就遭遇了一次“城乡二元语境”之困。

专门问了一些老家在农村的朋友,“为什么烧?”他们告诉我,麦子收割后,还会留下约20厘米的麦茬,硌脚。烧了还能增加土地肥力,不烧病虫害也多。卖了也不值当,运出去还要赔上人工费和路费,有时候还根本没销路。

在一个生活在城市中并深受空气污染之害的普通人眼里,烧秸秆却是“一种缺乏远见的举动”,众所周知是被明令禁止的,因为,“蓝天、空气是大家的,发展也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城市人做出这样的判断很简单,它甚至代表着一种“绝对正确”。不过,农村的问题要先回到农村。城里人至少没有细细考虑———农民为什么“烧”,不“烧”又需要付出多少代价。

调研中,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和河南驻马店平舆县领导有同样的感慨:过去,作为重要燃料和饲料,农作物秸秆是农民眼里的宝贝。如今,农村逐步用上燃气,纷纷“住上楼去”也多不再养猪养羊,秸秆失去用武之地。“付之一炬”还能增加土地肥力,自然成为最便捷、利益最大化的处理方式。

追根究底,“烧不烧”本质是秸秆的价值有没有、大不大的问题,是如今在“二元语境”中常常处于弱势发声不多、种地不易且净收益本就不高的农民的利益问题。

所以,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就是要考虑把诸如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市场链条延长化等等“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变现”。

调研路上,见到了诸多好方法,“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都有鲜活例子,秸秆综合利用已渐成气候。不过,问题也普遍存在,利用方式初级化、与农民关联最为直接的“收储运”难题尚未真正有效破解等等。正如调研组成员所说,“要鼓励和加强科技研发,做好相关政策配套,形成有效市场机制,达成产业和生态多种循环”,根本的根本,是要秸秆利用价值最大化、利用方式环保化,找到“好销路”,借此实现与农民利益需求的“无缝对接”。

调研到田边地头,更能明确感受到:秸秆问题的解决,定不能单纯沿用“城市思维”,而更应将其置于田地中,置于农村现代化的广阔视野中,站在农民的角度,保有过程意识,将其当做一项需要长期攻克的系统工程。从全过程、全工程视角看待秸秆综合利用。也唯有此,才能真正理顺关系、平衡利益,找到治本之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