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为路径,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巩固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有序提高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自动化、智能化农机装备,扎实推动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量、高效能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到2022年,农机装备结构优化,设施设备基本配套,作业条件持续完善,智能装备加快应用,社会化服务布局合理,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农机化生产方式基本建立。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果品、农产品初加工等五项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62%。
到2025年,农业主导产业完成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农机化转型升级,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果品、农产品初加工等五项特色农业机械化短板基本补齐,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机装备数字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精准化生产、智慧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样板工程。构建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持续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环节机械化水平,稳定机插秧、粮食烘干、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利用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休耕深翻、侧深施肥、自动导航、稻米加工等绿色高效机械装备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农机化对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的作用,优选种植品种、农艺模式和农机装备,促进良种良法良地良机融合,打造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样板县。(市农业农村局等负责。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所有任务均需各镇、区、街道具体落实,不再列出)
(二)特色产业农机化技术示范工程。对标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要求,聚焦薄弱环节,积极开展特色产业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加大国内外先进农机装备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突破高速高密度移栽、采收、尾菜处理等关键技术环节,大力提升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助力太仓市“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提质增效。加快水产和畜牧养殖各生产环节绿色高效农机装备技术及废弃物机械化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助推高标准水产养殖和美丽生态牧场建设。支持规模化林果基地推广应用中耕除草、精准施药、水肥一体化、残枝处理、田间采运等农机化技术,提升林果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布局合理的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脱出、清选、保质处理环节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扶持优势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针对太仓大米、太仓白蒜、新毛芋艿、浮桥扣蟹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集聚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农机化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作用。基本形成以稻米产业、重点产业(蔬菜、果品、畜牧、水产、农产品初加工)、优势产业为载体的“1+5+N”农业主导产业机械化发展格局。到2022年,建成市级以上(指苏州市,下同)蔬菜机械化示范基地6个、果茶桑机械化示范基地4个、养殖机械化示范基地3个和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1个、优势产业机械化示范园1个。全市生猪规模化养殖率先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市农业农村局等负责)
(三)农机数字化、智慧化升级工程。持续探索智能农机装备场景化应用,加快优势企业、科研院校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重点推广农业物联网设备、大数据、5G、无人驾驶装备、农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等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打造一批涵盖粮食蔬果生产、畜牧水产养殖等领域的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加快制定智能农机装备应用标准规范,推动作业方式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推进“互联网+农机管理”服务,支持农机化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推广机具二维码识别,加快构建涵盖推广、监理、安全生产、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等内容的农机化管理服务“一张网”。探索智能化技术装备的工厂化应用,试点发展蔬菜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产业工厂化生产、智慧化管理新模式,实现农业绿色生态和智能高效发展。到2022年,建成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1个。(市农业农村局、市大数据局、市工信局等负责)
(四)“宜机化”作业条件提档工程。提高农机作业便利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机械化生产方式相适应。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三高一美”基地建设等标准规范中明确“宜机化”要求,积极推进农田、果菜园、畜牧水产基地“宜机化”改造,加快开展无人农机示范农场“宜机化”探索,将“宜机化”作为农作物品种推广、耕作制度变革、产后加工工艺改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牧生产、水产养殖、园区标准化建设等工作的重要条件。改善农机作业配套设施条件,加强县域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机作业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农机管理服务效能。优先落实“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地保障,优先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机库房、区域农机维修中心、产地储藏、集中育秧育苗、分等分级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全产业链配套设施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市资规局等负责)
(五)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培育工程。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确保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扶持一批具有实力的农机合作社向社会化服务组织提档升级,促进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成立农机合作社联社、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等,实现机具共享、互利共赢。支持区域农机维修中心建设,构建完善全市“1+7”农机维修服务网络,探索新型农机维保途径。推进农机服务机制创新,坚持市场化导向,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统购统销、粮食烘干、农产品加工营销、信息咨询等相关服务。着力建设“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支持开展蔬果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试点,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从粮食生产向园艺作物生产、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拓展延伸。加大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信贷、担保、保险支持力度,增强金融支持精准性。对提供农机耕种收、植物保护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按规定适用增值税免征政策。到2022年,建成市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5个,建成市级果蔬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1个。(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市税务局等负责)
(六)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健全新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农机实用型人才培养。鼓励委托高校联合培养农业定向委培生、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机技术人员,优先扶持委培村干部、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创办领办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启动高素质实用型农机人才数据库建设,选拔培养一批年轻化、专业化基层农机从业人员,开展高素质复合型农机人才精准化定制培训。支持常态化开展各级农机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弘扬工匠精神。健全完善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支持引导优势农机产销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操作维修等实用技能培训。强化基层农机管理队伍建设,着力开展师资和管理者培训,提高农机管理、监理、推广等方面人员综合能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机管理队伍,各涉农镇、街道明确配备1名以上农机管理推广人员。到2022年,建成市级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实训基地1个。(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等负责)
(七)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围绕服务“三农”,深化农机管理“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提质增效。聚焦农机装备制造关键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协同创新体系,重点支持绿色高效、智能精准、特色专用的新装备、新技术等设施装备关键应用技术研究,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探索公益性推广服务新模式,加强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优势互补与合作,推动品种农艺装备等多学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协同联动,鼓励先进适用、绿色高效农机装备先行先试,推进农机化技术协同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创新“田间日”体验式、参与式推广方式,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效果。加强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违法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惩处力度,督促企业开展诚信自律和质量提升行动,不断提高农机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支持开展农机质量投诉示范点建设,切实提升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到2022年,建成市级农机质量投诉示范点1个。(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等负责)
(八)“平安农机”示范县提质工程。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服务组织主体责任,将农机安全生产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提升农机本质安全水平。加快农机安全监管信息化、网络化和网格化建设,构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制定加强农机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各地要明确各村、涉农社区农机安全协管员及其职责,并制定奖励补助办法。建立健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增强农机安全执法检查力度,提升农机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农机安全扶持政策,加快老旧农机具报废更新,优化农机报废更新补助办法。加大农机保险推进力度,实现农机保险应保尽保。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推进“平安农机”示范镇、村、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建设,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形式持续向好。到2022年,创建市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街道)3个、“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9个。(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市联动中心等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相关部门单位参与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统筹协调。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绩效考评中农机化发展指标,强化督查考核和成果评价,落实属地责任,各镇、街道要研究制定具体配套政策,确保各项工作得到落实,重大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市农业农村局等负责)
(二)加大投入保障。不断完善支持农机发展的财政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政策措施。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农机化专项资金,用于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农机配套设施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新型智能绿色农机装备的开发引进、示范推广,农机安全监管,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农机保养社会化服务,农机化发展成效宣传展示等农机化专项工作,切实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导向性和精准性。(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市融媒体中心等负责)
(三)提升服务效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机械化中的引导作用,重点在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为市场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管理“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加强舆论引导,推介典型经验,宣传表彰先进,努力营造率先基本实现农机化转型升级良好氛围。(市农业农村局、市融媒体中心等负责)
太仓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