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郭正东返乡创业,起初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几台插秧机试种水稻。没想到不但播种效率高,每亩的播种成本还比人工种植便宜一百元。不仅如此,到了收获的季节,他更是惊喜地发现机插的稻田亩均产量比人工种植的要高出5%,这让他成为了机械化生产的“忠实粉丝”。于是,他牵头成立了农机服务合作社,并先后以个人和合作社的名义购买了三十多台农业生产设备,每买一台机器国家补贴30%,总共节省了四十余万元。在此基础上,他承包了一千余亩田地,当起了“农场主”。“现在的机械化生产省时、省力、产量高,我们种的粳米在池州及周边地区也卖得很好。”郭正东兴奋地说。
近年来,我区多措并举,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和省“两强一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战略。2021年,全区实施中央补贴资金541.132万元,受益农户294户。截至12月,全区农机总动力达43.5万千瓦,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耕作、机收农机化水达99%,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5%。
不仅降本提效,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还助力秸秆综合利用。
“前些年,因为没有多少利用价值,农户们往往都是将秸秆一烧了之,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漫天飞扬的草木灰更是让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区农机化发展中心负责人告诉笔者。
如今,通过机械化收割和近年实施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这些令人头疼的秸秆顿时变成了“金疙瘩”。收割完的秸秆直接被紧跟其后的打捆机一摞摞打包好,送到附近的秸秆收储中心进行加工处理。经过加工处理后的秸秆可以用来作牲畜饲料、农田肥料、发电厂燃料等。
“以往处理起来都头疼的东西不但能卖到钱,环境也变得更好了,农户们对此都积极响应。有的种粮大户在秸秆回收这块每年就能进账6万多元。”该负责人说道。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而今种田实现机械化,农民收入有增长,人居环境有改善,越来越多的离土农民逐渐回归乡村和粮田。下一步,该区将继续落实好国家和省相关农业发展政策,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更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