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行业呼声 » 正文

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应大力推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13  浏览次数:380
  吉林是全国农业大省,遍地是农田,到处有秸秆。每到秋收结束时,点火烧秸秆还田几乎是农民的一种普遍做法。由此而引发的狼烟野蛮四起缭绕升空,污染空气烟霾漫天肆虐的严重后果,可谓损人不利己。

 

  近来,全省连续数天遭遇烟霾袭击,城乡居民各个难以忍受,健康安全面临威胁,批评声、讨伐声、求助声、整治声、建议声不断,官方承受的压力可谓不小,各地急煞亦可想而知。为了解决问题,不少地方动用警力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宣传、劝止、惩戒工作,推动政府“禁烧令”的执行。然而,这毕竟是一个老问题,想要一下子彻底杜绝烧秸秆问题,是不可能的。

 

  很显然,烧秸秆是老病,是产生烟霾的一个大祸根。可事实上,农民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秸秆。他们并非存心不良,并非有意对抗政府和社会,他们也知道烧秸秆会污染空气危害人们健康,但他们最终的选择还是铤而走险一烧了之。这可能就是执行“禁烧令”难的主要原因吧?事实说明,采取“堵”的办法很难奏效,极容易死灰复燃。只有变“堵”为“通”,才能如愿以偿,收到根治烧秸秆老病之效。

 

  今天出版的《吉林日报》刊发记者采访的通讯《秸秆发电变废为宝——华能农安生物发电厂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小记》,所讲述的故事完全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换个地方烧秸秆大有好处,大有作为。“没想到,不到4吨秸秆能卖这么多钱!”11月12日一大早,农安县哈拉海镇六马村村民赵国吉开着拖拉机赶到华能农安生物发电厂卖秸秆,将原本要废弃的秸秆“点石成金”。拿着刚刚到手的1000元钱,老赵乐得合不拢嘴,“我得赶紧回家再拉一车来。”

 

  你看,农安县搞秸秆收购用于发电,让秸秆生出能源、生出金子、生出美事,各方都乐哈。这就是变“堵”为“通”的科学之举、务实之举、求效之举。随着记者采访笔触的延伸和事实的亮相,我们对该县采取秸秆发电变废为宝措施,根治烧秸秆顽疾的漂亮举动,更有好评。大家知道,农安县是全国产粮大县,秸秆资源丰富。但在这些年,关于“禁烧秸秆”的呼声也曾经不绝于耳。然而,他们在执行“禁烧令”方面更有深层次的思考和运作。比如:如何将农民想要烧掉的秸秆变废为宝,让废弃的资源合理再利用,就是他们决心破解的课题。

 

  在这方面,华能农安生物发电厂站到了前列。该厂以勇于担当、务实创新的精神,坚持绿色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并作为企业宗旨一以贯之。2012年初,25兆瓦生物发电机组在电厂上线运行,配套一台130吨/小时高温高压燃生物质振动炉排锅炉,采用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以半径30公里范围内的农作物秸秆、稻壳、玉米芯等生物质,作为主要燃料进行发电。他们积极与周边各乡镇经营业户、农民进行接洽,引导农民将田间秸秆出售,在实现农民创收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当地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进而推动秸秆作为商品能源逐步走向产业化,可谓一举多得、共赢。

 

  在这个过程中,农安县政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和扶持。比如:在今年,农安县政府就出台了具体政策,给予农户卖秸秆专项补贴。此举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悉数出售秸秆取代了烧秸秆。同时,也让华能农安生物发电厂得以更稳健地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秸秆综合利用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农安县执行“禁烧令”走出了挠头困境,走进了晴朗天地。

 

  看看农安,想想自己,是不是差距太大了?是不是在抱残守缺?是不是创新、实干、服务意识太淡?是不是……总之,我们需要向农安县学习,在执行“禁烧令”方面多帮助农民找出路,秸秆变废为宝就应该大力推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