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立足资源优势,吉林省聚力打造全国“大肉库”,加快推进“秸秆变肉”工程暨千万头肉牛工程建设。眼下吉林省秋收接近尾声,正是秸秆应收尽收抢收的关键节点。各地使牛劲出牛招,让秸秆“变废为宝”,确保年底秸秆饲料化利用率30%以上,达到1200万吨。
今年秋收,在农安县、梨树县等省内11个产粮大县,都出现了牧神茎穗兼收机的身影,每天4公顷的速度,实现了玉米、秸秆收贮一次性作业。在农安县金冠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占财看来,这个牧神还真是牛,合作社70公顷耕地不到20天就收得利利索索。而且特别让人稀罕的是,农机的一头玉米颗粒归仓,那一头秸秆也切碎均匀进了仓。
高占财是个养牛老把式,他早就知道秸秆进行膨化处理后,俗称“面包”“草罐头”,是肉牛的上等口粮。往年秋收时全靠人工抢收秸秆,不但效率低,而且一旦上冻后地里秸秆发潮,就做不了饲料了。知道有好设备,可一打听价格得40万,高占财有些犹豫。实际上在吉林省,肉牛养殖主体30.5万户,像高占财这样的中小养殖户接近90%。入秋秸秆收集效率低,黄贮发酵饲料、秸秆贮窖投入大等等难题,常常让他们嘴上起泡睡不好觉。随便一个上千立方米的黄贮窖,没有10万下不来。今年,全省各地密集出台政策,重点解决中小养殖户的难心事。仅长春市就投入上千万元,秸秆饲料化各个环节都有补贴。高占财的成本一下子下降30%左右,至少节省10多万元。机器到位后,合作社今年一口气收了300吨秸秆,这样,上百头肉牛,再也不担心伙食不好过冬掉膘了,往年不到60%的秸秆投喂量,一下子能提升到100%。
1头牛年消耗秸秆大约3吨,别看胃口大,其实也挑食。新鲜柔软细嫩、适口性好的秸秆,它们才爱吃。接下来,全省100个肉牛养殖大镇、1000个专业村、10000个养殖大户,还要围绕酶解和菌酶协同发酵等生物发酵技术以及秸秆黄贮、裹包贮存模式,使出绣花功夫,让秸秆变软变香,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
10月9日,省委书记景俊海在农安县调研时强调,扎实推进秸秆“五化”综合利用,重点实施秸秆还田、“秸秆变肉”,多措并举促进秸秆资源吃干榨净。眼下,吉林已经组建秸秆饲料化利用工作专班,建立秸秆饲料质量标准体系、健全秸秆饲料收储运体系、加快打造秸秆养畜强县强乡强村。到2025年,全省肉牛发展到1000万头,出栏400万头,全产业链产值至少达到2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