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一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美丽天津、美丽乡村建设,保护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
“十三五”期间,为进一步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快推进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提高秸秆资源化、商品化利用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精神及《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的决定》(津人发〔2017〕7号)要求,结合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际,制定《天津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8—2020年)》如下。
一、当前秸秆综合利用总体情况
(一)秸秆资源量。我市农作物秸秆以玉米、小麦、水稻、棉花秸秆为主,另有少量高粱、大豆等作物秸秆。秸秆资源量根据每年农作物播种情况动态变化。据统计,2017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合计570.52万亩,其中小麦167.3万亩,玉米312.459万亩,水稻51.66万亩,棉花32.66万亩,高粱、大豆等作物6.45万亩;全市产出农作物秸秆总量约254.6万吨,其中可利用量约220万吨。农作物秸秆在10个有农业的区分布情况见表1。
表1:天津市农作物秸秆分布情况统计表
分布区域 |
秸秆种类及面积(万亩) |
|||||
小麦 |
玉米 |
水稻 |
棉花 |
其他 |
合计 |
|
蓟州区 |
33.93 |
46.32 |
1.55 |
— |
— |
81.8 |
宝坻区 |
49 |
59 |
33 |
— |
— |
141 |
武清区 |
45 |
70 |
1.6 |
0.5 |
— |
117.1 |
宁河区 |
3.17 |
22.93 |
10.55 |
25 |
— |
61.65 |
静海区 |
22.24 |
66.44 |
0.17 |
3.41 |
1.11 |
93.37 |
东丽区 |
0.8 |
4.209 |
0.31 |
1.03 |
0.32 |
6.67 |
津南区 |
0.6 |
3.91 |
2.86 |
0.91 |
0.3 |
8.58 |
西青区 |
0.83 |
4.36 |
0.7 |
0.06 |
1.63 |
7.57 |
北辰区 |
2.72 |
11.44 |
0.58 |
0.67 |
1.5 |
16.91 |
滨海新区 |
9.01 |
23.85 |
0.34 |
1.08 |
1.59 |
35.87 |
合计 |
167.3 |
312.459 |
51.66 |
32.66 |
6.45 |
570.52 |
注:宁河区行政区域内另有芦台农场、汉沽农场、清河农场2017年产出农作物秸秆24.0535万亩,其中小麦秸秆2.0806万亩,玉米秸秆5.8391万亩、水稻秸秆10.9403万亩、棉花秸秆5.1935万亩。
(二)综合利用现状。2013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大组织推动力度,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全力推动秸秆粉碎还田、离田外运、商品化加工等措施落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快速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和中组部联合发布的《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2016年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位列全国第四。2017年,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7.3%,比2013年提高20个百分点。各类作物秸秆的年度内综合利用率如图1所示。
![]() |
图1:2017年天津市主要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图2:2017年天津市农作物
秸秆综合利用结构 |
<!--[if !vml]--> <!--[endif]-->
当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以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为主,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比重逐步提升的“五化”利用格局。2017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结构如图2所示。
1.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是我市小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主要采取在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上加装粉碎还田装置,在机械化收获粮食的同时实现小麦、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在此基础上,我市还积极引进示范将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经过发酵、干燥、除菌等工艺生产商品有机肥的新技术;开展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示范6万亩。秸秆肥料化利用可形成“土地—秸秆—土地”的生态循环链条,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保水、吸水、黏接、透气、保温等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有利于改良盐碱土壤,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是最现实、最易于推广操作的秸秆处理利用方式。
2.秸秆饲料化利用:主要是通过青贮、黄贮、揉搓等处理技术,改善秸秆的营养价值,为牲畜养殖户(场)提供粗饲料供给。我市饲料化秸秆主要包括饲料型玉米、黄贮玉米及水稻、小麦秸秆等,是支撑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3.秸秆燃料化利用:主要是以棉花、水稻、玉米等秸秆为原料进行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加工等。随着我市及周边地区秸秆发电项目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市秸秆燃料化利用占比逐年增加。
4.秸秆原料化利用:目前主要是用作造纸、加工草毯、编织等工业领域原料,其中水稻秸秆以造纸等工业原料为主。
5.秸秆基料化利用:是指用秸秆制作食用菌、育苗花木种植等基料,目前我市以做食用菌基料及基质育秧为主。
(三)工作进展及成效。
1.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2013年,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列入《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之中。我市统筹部署,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2015年,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明确规定 “禁止露天焚烧落叶、秸秆、枯草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为堵疏结合,以用促禁,推进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2017年1月20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的决定》(津人发〔2017〕7号),并于同年3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现法治化管理。
2.秸秆综合利用引导扶持政策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对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等重点任务积极给予财政资金支持,扶持政策覆盖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收储及加工利用等环节。据统计,2014—2017年,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2.405亿元,用于秸秆综合利用作业补贴及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补助。同时,四年来共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760万元,补贴秸秆粉碎还田机、捡拾压捆机、割草机、搂草机、青饲料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等生产作业机具2726台套。为秸秆综合利用在资金、技术装备上给予了保障。
3.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推动机制不断健全。当前,我市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引领、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疏堵结合、依法治理的原则,已经形成了各区、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统一协调、组织、推动、监管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机制;建立了分工协作、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体系,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网格化管理,为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4.秸秆商品化加工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大力扶持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搭建产业化对接平台,扶持秸秆生物质燃料加工、肥料加工等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快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我市秸秆商品化加工利用能力逐步提高。全市现有大型秸秆收储场7个(宝坻区4个、宁河区2个、武清区1个),年秸秆收储运能力达35万吨;现有2万吨以上加工能力的秸秆加工利用企业9个,年秸秆加工利用能力达36万吨,其中宁河区生物质发电厂年利用秸秆能力达20万吨,其余8个(滨海新区1个、宝坻区3个、宁河区2个、蓟州区1个、静海区1个)总加工能力达16万吨。
5.初步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根据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特点,我市确立了“农业优先、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路径,并因地制宜探索总结出适宜不同种类秸秆的综合利用机械化作业技术路线及组织模式(见表2)。
表2:天津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有模式汇总
利用途径 |
技术路线 |
组织模式 |
|
肥料化利用 |
小麦秸秆 |
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机收同时秸秆粉碎还田→机播夏玉米 |
农户+农机服务组织
|
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机收同时秸秆粉碎还田→秸秆二次粉碎→机播夏玉米 |
|||
玉米秸秆 |
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机收同时秸秆粉碎还田 |
||
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不加装秸秆粉碎装置)→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 |
|||
饲料化利用 |
玉米秸秆 |
青饲收获机收获全株玉米→养殖场青贮发酵 |
农户+农机服务组织+企业 |
人工收获玉米→人工(或机械)收集玉米秸秆→养殖场 |
农户+企业 |
||
小麦、水稻、玉米秸秆 |
联合收割机收获(不加装秸秆切碎装置)→机械化搂草→机械化捡拾打捆→机械化转运草捆→装车外运→养殖场 |
农户(乡镇、村)+农机服务组织+收储运主体(或秸秆经纪人)+企业 |
|
工业化利用 |
小麦、水稻秸秆 |
联合收割机收获(不加装秸秆切碎装置)→机械化搂草→机械化捡拾打捆→机械化转运草捆→装车运输→加工企业 |
农户(乡镇、村)+农机服务组织+收储运主体(或秸秆经纪人)+企业 |
棉花秸秆 |
机械化拔秆→机械打捆→装车运输→加工企业 |
||
机械化拔秆→机械粉碎→装车运输→加工企业 |
(四)存在问题及面临形势。
1.产业化程度较低,综合利用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秸秆作为一种农业生产副产物,综合利用的产业链越长价值越高。通过饲料化、燃料化及原料化利用可大幅增加秸秆附加值。当前,我市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主要是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秸秆还田;能够提高秸秆附加值的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如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秸秆有机肥加工技术、高效秸秆饲料化加工技术及秸秆固化成型、清洁制浆等新型产业化技术应用不足。同时,受本地养殖规模的局限,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比例难以扩大;秸秆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生产同质化,生产水平低,生产经营困难;粉碎还田作为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对土壤的改良是一个长期缓慢渐进的过程,社会生态效益高,但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这就造成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虽然较高,但高效利用率低,产业化进程还处于较低水平,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秸秆商品化利用水平低的问题。
2.作业影响因素复杂,秸秆收储运体系运行水平较低。当前,我市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农机服务组织、秸秆经纪人、收储运企业(场)等多元化主体构成的秸秆收储运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缺乏配套的大型收集、运输机械设备,收集储运成本较高等问题,面对农业生产条件复杂多变,秸秆分布分散、产出量大、体积蓬松、收集外运农时紧张的实际情况,相关主体的秸秆收储运能力还不能高效满足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需要。如:“三夏”作业时间短,造成绝大部分小麦秸秆难以实现打捆外运;水稻秸秆在每年12月中旬至转年2月份土地上冻后才能收集外运,时间紧、任务重、天气条件差致使离田作业难度加大;秸秆原料收集数量和价格不稳定,秸秆加工利用企业很难稳定发挥其规划设计的生产能力。
3.“小散边”地块处理难,存在秸秆焚烧隐患。粉碎还田是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五化”的主要模式,占比约75%。我市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在“三夏”“三秋”两季,随着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机械化作业,绝大部分秸秆也同步粉碎抛洒回田间而实现秸秆还田。但是,我市还存在部分面积小、分散、地处边角的“小散边”地块,不适宜进行规模化的机械化作业,秸秆处理主要依靠人工进行,费时、费工、费力,因为处理不及时滞留在田间地头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秸秆焚烧的重大隐患。这部分秸秆以玉米为主,每年约有7万亩。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生态宜居对我市乡村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依据我市秸秆资源禀赋、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补齐当前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短板,持续推进秸秆逐步全量化利用,加快秸秆利用产业化发展,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经济效益,对于推动农业清洁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2018—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全面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为目标,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行政推动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快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持续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产业化格局,促进农民增收、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农业优先、多元利用。坚持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在满足农业和畜牧业需求的基础上,抓好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示范推广,合理引导秸秆商品化利用,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向多元循环方向发展。
2.市场导向、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研究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利用终端补贴等配套政策。
3.科技推动、试点先行。加强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及先进成熟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着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因地制宜打造全市域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推动一批示范工程,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产业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秸秆还田、收集、储存、运输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可持续运行的综合利用格局,稳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
三、思路布局
(一)工作总体思路。鉴于目前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且已经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综合利用技术路线、组织模式及较为稳定的利用结构。因此,2018—202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稳定现有“五化”格局,提升秸秆综合利用质量效益。一方面,针对我市土壤盐碱、板结的现状,通过秸秆直接还田、腐熟还田以及过腹还田、秸秆生物肥利用等途径,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以保障商品化利用为主加强收储运能力建设,以增强质量效益为目标提升综合利用科技含量,稳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进程,延长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
(二)利用途径选择。
1.小麦秸秆:鉴于“三夏”期间作业时间紧张,以及夏季集中降雨有利于腐化分解,我市小麦秸秆的处理利用仍然以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同步粉碎还田肥料化利用为主,部分打捆离田用作工业、养殖利用为辅。
2.玉米秸秆:以粉碎还田肥料化利用和收获后饲料化利用为主,打捆离田用作工业原料为辅。
3.水稻秸秆:以打捆离田用作工业原料、燃料为主,饲料加工利用为辅。
4.棉花秸秆:以拔秆、打捆离田用作燃料为主,少部分粉碎还田。
(三)分区域布局。按照我市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及各区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拟定如下秸秆综合利用区域布局:
1.宝坻区重点推进水稻秸秆的打捆离田及综合利用;
2.宁河区重点推进水稻、棉花秸秆的打捆离田及综合利用;
3.蓟州区、武清区、北辰区及滨海新区重点推动秸秆粉碎还田和饲料化利用。
4.静海区重点推动秸秆粉碎还田、饲料化和生物肥利用。
5.东丽区、西青区同步推进秸秆农业利用和工业化利用,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秸秆全量化利用。
6.津南区主要推进秸秆农业利用,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秸秆全量化利用。
四、主要任务
(一)提高秸秆肥料化及基料化利用水平。坚持就地处理、循环利用、方便快捷的原则,继续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以玉米、小麦秸秆直接粉碎还田为重点,结合秸秆腐熟还田、堆沤还田及秸秆有机肥应用等方式,稳步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进一步优化秸秆肥料化利用结构,提高利用水平。年实现秸秆肥料化利用340万亩左右。同时,鼓励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及育苗基质、栽培基质生产。
(二)扩大秸秆饲料化利用规模。把推进秸秆饲料化与调整畜禽养殖结构结合起来,种养结合,紧紧围绕我市畜牧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引导农民发展饲料型玉米种植,推广应用青饲机械化收获技术和装备,积极支持秸秆青贮、黄贮、颗粒饲料加工产业化,同时鼓励秸秆外运到其他地区进行饲料化利用,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规模持续扩大。年实现秸秆饲料化利用60万亩左右。
(三)拓宽秸秆工业化利用渠道。充分挖掘现有秸秆燃料化、原料化利用项目潜能,大力支持新建生物质发电等秸秆产业化利用项目建设。同时,围绕现有基础好、技术成熟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重点行业,积极推广秸秆固化成型技术,鼓励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纤维浆、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等产品,提高秸秆高值化、产业化利用水平。依托宁河、蓟州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形成年燃料化利用秸秆能力34万吨。完成10个秸秆生物质燃料、草毯、草帘等规模化加工项目建设,年加工利用秸秆能力超过20万吨。
(四)强化秸秆收储运支撑能力。鼓励农户、农机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秸秆经纪人、收储运企业、加工企业配备秸秆捡拾打捆、田间转运等设备,提高秸秆机械化收集离田作业能力,促进秸秆应收尽收。积极扶持秸秆收储运服务组织发展,扶持秸秆经纪人专业队伍建设,扶持建设规范化的秸秆储运场所,稳定现有收储运体系,完善相关设施设备配置,构建高效、专业化的秸秆收储运网络,搭建平台,畅通秸秆资源从田间到加工利用企业的输送渠道,保障秸秆产业化利用有效供给。围绕秸秆打捆离田商品化利用途径,以宝坻、宁河、蓟州为主要区域,将收储运能力由目前的35万吨提升到50万吨。
五、重点项目
(一)实施秸秆土壤改良工程。
1.科学实施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合理制定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技术路线,要求在我市作业的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时配置使用秸秆切碎抛撒还田装置,保证小麦、玉米秸秆在机收同时实现机械化直接粉碎还田。年作业量340万亩。
2.加快推进秸秆快速腐熟还田。以推进耕地地力保护、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示范推广。
3.积极示范秸秆商品有机肥应用。以提升秸秆肥料化利用质量效益为目标,积极示范推广秸秆商品有机肥应用,支持相关加工项目建设,促进秸秆肥料化高效利用。
4.促进秸秆肥料化利用的农机农艺融合。大力示范推广与秸秆还田配套的耕整地、播种及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如免耕播种、农机深松整地、高效植保、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合理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重点在小麦、玉米两茬平作的地区,探索小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后,实施农机深松整地处理措施;对于单季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后配套实施农机深松整地处理措施。通过农机深松整地及配套作业,促进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减少焚烧隐患,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实施秸秆种养结合示范工程。
1.在畜牧养殖量较大的区,积极开展全株青贮玉米种植,扩大饲料型玉米种植规模。同时,积极支持购买使用青饲玉米种植所需的大型农机装备,提升青饲玉米种植机械化水平。
2.在秸秆资源丰富和牛羊养殖量较大的区,扶持建设秸秆青贮、黄贮、压块颗料等饲料专业化生产示范基地,购置秸秆处理机械和饲料加工设备,增强秸秆饲用处理能力。
3.积极推广秸秆过腹还田技术,推动“农作物种植→秸秆饲料化利用→畜牧粪便作有机肥→农作物种植”的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应用。
(三)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提升工程。
1.大力支持秸秆代木、清洁制浆、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秸秆食用菌种植、作物育苗基质、园艺栽培基质等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示范推进秸秆高值化、产业化利用。计划建成10个生物质燃料、草毯、草帘规模化加工项目。
2.实施科技推动工程,通过加强对科研、试验、示范和推广环节支持,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的科技含量。支持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领域先进成熟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逐步实施秸秆废弃物综合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生物质秸秆有机肥制备技术示范推广、秸秆燃气化新技术合作研发与示范等科技项目。重点围绕秸秆资源化、产业化利用创新建设,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示范、推广,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引进开发应用先进实用的秸秆收集、贮运、加工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
(四)实施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提质工程。根据秸秆离田利用产业化布局和农用地分布情况,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乡镇、村合理布局建设秸秆收储中心,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秸秆经纪人和企业建立秸秆收储站点,同时采取收储运主体直接收集运输+农户自行收集运输有机结合的方式,构建形成秸秆收储运网络,推进秸秆高效离田、收储、转运、利用。计划建成10个设施配套市场化运作的较大秸秆收储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各区政府是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实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目标。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和利用现状,合理确定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的发展目标,统筹安排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和产业布局。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农作物秸秆禁烧的执法力度,以堵促疏,促进综合利用。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需要,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科研开发和适用技术应用,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作业、收集储运以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并将农作物秸秆收割、捡拾打捆、粉碎、青贮等农机具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对农作物秸秆机械化作业给予补贴。发展改革部门推进农作物秸秆燃料化利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科技部门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市级重点科研及推广应用项目,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快国内外成熟适用技术的转化应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二)强化组织推动,保证任务落实。各区政府要切实加强网格化管理,逐级签定责任书,将秸秆综合利用任务层层细化分解,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强化日常巡查检查,在秸秆焚烧易发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进度、成效、措施、责任四方面落实情况,做到秸秆禁烧网格化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市区两级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督导检查组积极开展工作,加强春耕春播、“三夏”“三秋”等主要农时季节的巡查检查,推动秸秆收储运体系正常有序运行。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多元利用。市区两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以引导、扶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和机械化还田、离田作业。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秸秆综合利用机具倾斜,实行中央、市级资金叠加补贴。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立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税收、投资、用地、用电、信贷、保险等扶持政策。
(四)强化宣传教育,形成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优势,采取进媒体、进村庄、进集市、进校园、进田间“五进”方式,加强对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意义和违法处罚的宣传,引导农民群众不断提高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五)严格落实工作要求,强化执法考核。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工作要求,强化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的执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