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产业新闻 » 正文

奏好秸秆创收的“变奏曲”(春耕备耕话秸秆之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11  浏览次数:664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去年冬天以来,我国不少地方实现了秸秆“零火点”。从穿越“火线”到云开雾散,关键是让秸秆有去处,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多年来,秸秆一直是乡村土灶的重要“烧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户的燃料越来越多元,秸秆在乡村的“角色”开始变化。一些农民选择在农田中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峻挑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关乎我们生存的地球,也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然而,秸秆作为农作物身上的“垃圾”,往往以“一烧了之”的方式来处理,显然这样的方式更快地解决了秸秆的处理问题,但是却造成了环境污染,为了恢复环境,要花费更多的钱去治理环境,带来了更严重的“经济损失”。显然,对于秸秆不能“一烧了之”,而需要以“变”的思维奏出秸秆创收的生态曲。

     秸秆处理的思维上“求变”。以往,大家对秸秆的理解是“还于田”,通过燃烧的方式变成滋养土地的肥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于这种以牺牲环境的方式求得短暂的方便,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更需要及时地按下“停止键”。要让秸秆从简单的变成“肥料”到“变废为宝”,产生经济价值,这就需要在思维上有所转变,能够让秸秆在乡村的“角色”开始改变,能够从“肥料”变成一些生产上的“原料”,才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去处理秸秆。

秸秆处理的政策上“求变”。面对焚烧秸秆的情况,政府采取的是“禁烧”,为了让这样的“禁烧”更有力度还配备了相应的惩处方式,但是这样的“一禁了之”依然未能阻止一些秸秆的焚烧问题。显然,要解决秸秆的焚烧问题,不能一味地“堵”,而应该在“疏”上面下功夫,既需要加大不焚烧秸秆的政策补贴,也需要鼓励更多秸秆利用企业落户基层,政策上的改变,才能够为秸秆带来新的出路,让秸秆能够真正地“变废为宝”。

秸秆处理的创新上“求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让秸秆产生经济效益,尤其需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要让秸秆作为原料用来造纸、生产地膜、育秧盘等,让秸秆能够通过企业生产的“重组”,让秸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让这些秸秆不再是一堆垃圾,不再是群众厌弃的废物,而是能够变成群众眼中的“金子”,变成增加他们经济效益的“新能源”,才能够让秸秆搭乘科技的快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要奏好秸秆创收的“变奏曲”,不仅仅需要思维、政策、科技上的力量注入,更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强群众的责任意识和生态意识,能够在禁烧秸秆的“红线”面前坚守,能够主动体验、参与秸秆的创新使用,才能够在秸秆带来的经济效益之中看到秸秆的“好处”,自然能够主动做好秸秆禁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