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行业呼声 » 正文

一个秸秆处理厂的起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31  浏览次数:416
 
 

 

  秋收时节,秸秆处理又成全社会关注焦点。一个秸秆处理厂会对周边环境带来哪些利好?又需要多少投资来起步?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来到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办事处勤丰社区的勤丰秸秆研发有限公司进行了采访。

  “今年秋收以来,我们厂周围方圆几公里没有发生一起秸秆焚烧的火点,再小的都没有。”谈及工厂的“环境效益”,公司总经理李明亮一脸的自豪。记者在现场看到,水稻秸秆、麦秆、玉米杆堆满了工厂四周的空地,不时有村民开着拖拉机来卖秸秆。李明亮介绍说,虽然工厂目前刚刚开始试运营,但秸秆的收储从夏季就已开始。“麦秆收了差不多100吨,秋季水稻二十天时间已经收了1400吨,收购价每吨350元。”严厉的禁烧政策下,政府“压力山大”,对这种秸秆消化大户自然“一见钟情”。“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抢着给我们打电话,喊我们过去收秸秆。”李明亮为此常感叹分身乏术。

  但工厂的生存是需要盈利,不可能只为了“蓝天白云”,秸秆以何种技术处理、产品的销路、利润多少等等都是秸秆企业绕不开的问题。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座刚刚诞生的工厂,却拥有非常先进的运作模式。“这个工厂是由李总、上海一家设备企业以及南京农业大学共同组建,三方分工明确,各展所长,六合李总负责厂区建设和秸秆收集,上海企业提供设备,我们主要负责技术支持和后期产品研发。”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郑金伟博士在现场告诉记者,生物炭是当今农业领域研究的大热门,而他们的工厂正是把秸秆转化生成生物炭,然后以生物炭为原料开发出各种可应用于农业和环保方面的新产品。郑金伟表示,“南农大在这方面拥有成熟的技术,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

  理想是美好的,工厂运营中遇到的问题依然出乎创办者的预料。“没想到企业的前期投入会这么多。”李明亮感慨,一台炭化设备就要四百多万,加上厂房建设及秸秆收集,让企业运转起来至少需要700万。“当初估计秸秆收到仓库的成本在200到250元每吨,肯定能实现赢利,350元每吨的秸秆收储成本将使我们今后的营运存在不确定性。”郑金伟坦言,之前听说秸秆利用企业都会遇到收储难,亲身涉足这一行业,才知道有多难:“农民打工几天赚的钱也比卖秸秆多,价格一提再提,农民积极性依然不够高,工厂现在还雇了18个工人下到田间地头收秸秆,但机器一天可消耗秸秆30多吨,现在收到的秸秆几天就会被机器‘吃光’,以后怎么办?”李明亮在组织收储的过程中还发现,秸秆轻但占地面积大,即使收上来也无处堆放。他认为政府在秸秆收集方面可以有所作为,比如在每个村设立秸秆临时存放点能减轻企业存储方面的负担,但“这需要很多方面协调”。

  村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政府补贴机制的成熟,社会对于秸秆处理企业的认可,管理者们渐渐意识到,工厂开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在这场秸秆禁烧的攻防大战中,秸秆综合化利用企业将是疏导的主体,而能否让这样的企业顺利起步,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江苏经济报记者 耿文博 实习生 张 敏

  记者在基层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