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秸秆资源量
全区总耕地面积10.5万亩,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油菜、玉米、大豆、花生等为主,常年种植小麦2.5万亩,油菜5.5万亩,玉米2.4万亩,大豆2.2万亩、花生1.8万亩。据摸底统计,全区年产作物秸秆约5.7万吨,其中:小麦秸秆1万吨,油菜秸秆1.5万吨,玉米秸秆1.2万吨,大豆秸秆0.8万吨,花生秸秆0.7万吨,其它作物秸秆约0.5万吨。
2、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近年来,随着各级对秸秆露天禁烧工作的不断加强,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呈逐步提高态势,据测算,2013 年我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为30%左右,大量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十分严重;2014年秸秆综合利用率约为40%左右,秸秆露天焚烧仍十分普遍;2015年通过正确引导、加强监管,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70%左右,大面积秸秆如小麦秸秆、油菜秸秆北粉碎还田,一部分玉米秸秆作为饲料化利用,农村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得到有效缓解。
3、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露天焚烧现象得到一定控制,但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广大群众对秸秆用之为宝、弃之为害的认识不深;二是秸秆资源化、商品化程度较低低;三是部分秸秆如油菜秸秆等利用率偏低;四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不广,秸秆还田等肥料化利用较多,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较少;五是秸秆综合利用缺乏示范引领和龙头企业带动,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缓慢。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入研究和完善鼓励秸秆综合利用配套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逐步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促进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利用,培育和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基本原则
(1)源头防控、以禁促用。完善露天禁烧工作机制,从源头上落实防控措施,实现秸秆露天禁烧目标,通过露天禁烧推动和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2)综合施策、以用促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规划引导、产业化推动和政策扶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合理引导秸秆能源化、工业化等综合利用,不断拓展利用领域,提高利用效益。
(3)科技推动、强化支撑。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领域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构建服务支撑体系,强化培训指导,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普及。
(4)创建示范、引领带动。结合实际,选择适宜的综合利用方式,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创建,建设示范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四、总体目标
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基本建立较完善的秸秆田间处理、田外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其中: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8万亩;建设年处理秸秆1 万吨饲料加工厂1座,玉米、花生、大豆等秸秆饲料化利用达到90%;建设1万吨级秸秆收储中心1个,储备秸秆开展多途径综合利用;秸秆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达到5%,能源化利用率达到20%。
五、秸秆综合利用主要途径
1、肥料化利用。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大力开展农机、农技技术培训,鼓励农民使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等方式,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率。
2、饲料化利用。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鼓励养殖场(户)或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制作青贮、氨化、微贮或颗粒等秸秆饲料。
3、基料化利用。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重点推广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秸秆栽培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
4、原料化利用。秸秆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可替代木材用于造纸、生产板材、制作工艺品、生产活性炭等,建设秸秆生产板材和制作工艺品示范项目,促进秸秆原料化利用。
5、燃料化利用。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2吨秸秆能源化利用热值可替代1 吨标准煤。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秸秆沼气(生物气化)、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直燃发电和炭化、活化等方式。
五、主要工作内容
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燃料化利用,在加强秸秆禁烧管理的基础上,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大力推广用量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施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和工程。
1、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提高秸秆还田率。至2020年,预计我区将有大、中型收割机械近300台,切实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和种植大户购置秸秆粉碎设备,对现有收割机械进行改良,新购置收割机械必须配套粉碎装置,规划期内实现大、中型收割机械粉碎装置安装率100%。
2、扶持秸秆饲养养殖企业,促进秸秆饲料化利用。采取秸秆收购补贴、秸秆氨化处理饲料加工项目扶持等措施,加大对犇犇肉牛养殖场、红英忠良养牛场等养殖企业的扶持力度,改变传统饲喂方式,逐步使秸秆饲料成为养殖饲喂主要原料;规划期内新建年出栏1000头肉牛的生态循环养殖企业2-3家,同时,以养殖企业为主体,建设年处理秸秆1 万吨饲料加工厂1座,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效率。
3、开展食用菌秸秆基质示范,带动秸秆基料化利用。加强技术指导,引导红卫、红英等村现有食用菌生产业主开展秸秆基料化应用,同时争取项目扶持,扩大生产规模。外引企业或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期内新增以秸秆为主要生产基料的中型食用菌生产企业1-2家,示范带动食用菌产业和秸秆的基料化利用,年消耗秸秆量5000吨左右。
4、开展秸秆原料化项目试点,开辟秸秆利用新途径。引进秸秆人造板、木塑产业、秸秆清洁造纸等项目建设主体,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开展秸秆原料化项目试点,通过试点示范,逐步形成秸秆原料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规划期内新建人造板、木塑产业等秸秆原料化利用试点企业1-2家,年消耗秸秆量5000吨左右。
5、实施清洁能源示范工程,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结合新农村建设,选择2-3个村为示范对象,启动实施以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及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具等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秸秆清洁能源入农户工程,探索有效的项目商业运行模式;同时,与周边热电厂等企业合作开展秸秆燃料供应。至2020年,秸秆清洁能源入户项目村入户率达到80%以上,年秸秆能源化、燃料化利用量达到1万吨左右。
6、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提升综合利用效率。由农机部门牵头,建设一个1万吨级的秸秆收储中心,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建立有效的秸秆田间打捆处理、收集储存和运输模式,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社为骨干,农户参与,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集储运管理体系。
7、完善产学研技术体系,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加强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联系,组织力量开展技术研发,形成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相衔接、与农业技术发展相适宜、与农业产业经营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
六、实施步骤
1、2016年底前。全区现有收割机全部安装后粉碎装置,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80%,玉米、花生、大豆秸秆饲料化利用达到40%。同时落实1个年出栏1000头肉牛的生态循环养殖项目。
2、2016-2017年。全区新增安装后粉碎装置收割机新50套,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85%,玉米、花生、大豆秸秆饲料化利用达到60%。完成1个年出栏1000头肉牛的生态循环养殖项目和1个基料化食用菌生产项目建设;同时基本完成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
3、2017-2018年。全区新增安装后粉碎装置收割机新50套,,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90%,玉米、花生、大豆秸秆饲料化利用达到80%。完成1个年出栏1000头肉牛的生态循环养殖项目、1个基料化食用菌生产项目和1万吨级秸秆收储中心项目建设。
4、2018-2019年。全区新增安装后粉碎装置收割机新50套,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95%,玉米、花生、大豆秸秆饲料化利用达到90%。完成1个年出栏1000头肉牛的生态循环养殖项目、1万吨级饲料加工厂和1家秸秆原料化利用板材厂项目建设;完成1个村秸秆能源化试点。
5、2019-2020年。完成1家秸秆原料化利用板材厂项目建设和2个村秸秆能源化试点;秸秆综合利用产学研机构基本完善。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开发区秸秆综合利用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下设工作专班负责各个项目建设。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各村成立工作专班,将秸秆露天禁烧任务分解到组、到户、到田块;综合利用实施项目制定具体规划和措施。
2、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采取贴近群众,生动活泼的形式,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宣传有关政策、典型经验和做法,用技术指导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用效益吸引群众,逐步提高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和自觉性。
3、完善政策措施。针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径,研究完善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对有利于秸秆综合利用的项目加大扶持和支持力度;落实好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机制。
4、加快技术创新。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积极引进开发先进实用的秸秆收集、储运、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5、加强考核结账。加大秸秆露天禁烧检查监管力度,和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目标考核,将禁烧效果和项目建设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加强目标考核,制订相应奖惩措施,严格结账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