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收获季节,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总会成为关注焦点。如何才能对宝贵的生物质资源进行综合利用,避免一烧了之形成雾霾源头呢?《经济日报》记者寻访专家学者,走进田间地头,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产业、技术等多方面进行调研,探讨如何破解这个老大难问题——
又到秋粮收获的时节,河北省永清县刘其营乡东麻村,村民们已不再为秸秆如何处理而烦恼。“村里大多是胶泥地,如果不把秸秆还田就容易板结”,不少村民告诉记者,前些年大家也有秸秆还田的需求,但农机跟不上。如今,依靠村里孙景贵、孙景瑞两兄弟的旋耕机和秸秆打捆机,他们在收获粮食的同时,就能把秸秆还田或打捆,省了很多时间。
农机补贴促进秸秆还田
在东麻村,村民大多种植一茬小麦和一茬玉米,小麦秸秆全部粉碎后就地还田。机收玉米一亩要70元,直接把玉米棒子收到家里,还能同时把玉米秸秆粉碎。“秸秆还田能肥田,我们提供服务,大家看到方便和效益,不管是小麦还是玉米,村里多数就地还田。”孙景贵说。
孙景贵向记者描述了农机刚到手后、首次麦收时的情景。收割机先作业,成片的小麦瞬间被一分为二,籽粒部分汇集到粮仓、秸秆部分被粉碎后平铺在麦地中间。随后,中置式秸秆打捆机将粉碎的秸秆捡拾、打捆,原本散落的秸秆变成了结实的麦秸捆。免耕播种机再把玉米种播下。整个过程结束后,原来的麦田就变成了玉米地。
秸秆遍布我国农村,由于秸秆密度小、占用空间大且易腐烂,收集、运输和储存较困难,秸秆原料收集难、成本高成为产业化发展瓶颈。让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将秸秆还田、青贮等相关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去年中央财政专门拿出7亿元,对主产区的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给予补贴,要求每个项目补贴不超过总建设额度的10%,且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当前,部分地区对机械化还田作业有少量补贴。随着农机化水平的提高,作物收割后利用灭茬机直接粉碎还田的比例在快速提高,秸秆打捆机也在一些地方开始推广应用。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程度逐年增加。“目前,廊坊市小麦种植面积近1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330余万亩,共产生秸秆700万吨。廊坊小麦秸秆实现了机械化切抛粉碎还田。玉米秸秆实现了综合利用:一是直接粉碎还田,二是作为青贮饲料。”河北省廊坊市农业局副局长刘建方说。目前,廊坊市共拥有玉米收获机3100余台,玉米秸秆饲料收获机130台,全市玉米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约258.4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