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行业呼声 » 正文

秸秆“由废变宝”遇梗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24  浏览次数:364

一辆辆运粮车离开,一堆堆秸秆却被留下。无论是人工收割还是收割机作业,散落在农田里的秸秆很多被农民点燃焚烧,公路两侧火光冲天、浓烟呛人,最后只剩下黑色干瘪的主秆。

这是2014年秋收后,记者在吉林、黑龙江多个产粮大县调研时看到的场景。尽管各级政府三令五申严禁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并加大了对露天焚烧秸秆的处理力度,但不少农民依然“顶风作案”,选择在天黑后偷偷焚烧。

“农民晚上三五成群偷着烧,根本没办法全都管住,况且作为政府我们也没啥好办法。”采访中,黑龙江省一乡镇干部说。

记者了解到,农民其实明知露天焚烧秸秆在污染空气的同时还会造成土壤板结,但苦于处理成本过高、自身难以消化等原因,往往不得不一烧了之。

与此同时,秸秆加工转化企业却因为秸秆“收储运”环节衔接存在盲点,面临“吃不饱”的窘境。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国家需出台相关引导政策,对回收秸秆、农机购置等给予补贴,与农民一道承担“环保成本”,破解秸秆“收储运”难题。

“不让我烧,我该放哪”

“我知道烧秸秆污染空气,非常呛人,但拉秸秆的费用太贵,而且不烧掉的话地里太埋汰,明年种地伤苗。”

说话的人叫江延侠,是黑龙江省德惠市岔路口镇曲家村的村民,他告诉记者,今年家里种了2公顷水田,打了近4万斤水稻,地里少说得有4万斤秸秆。

“过去家里取暖、做饭用秸秆,现在都改成电和煤了。即使在冬季全用秸秆取暖,也用不了这么多。不让我烧,我该放哪?”他说到,“现在人工成本很高,雇工每天140元,如果雇车拉秸秆,每公顷得支出近千元。”

类似情况并不鲜见,记者测算后发现,平均一斤粮食产生一斤秸秆,即使一个有4口人的农户家庭全部使用秸秆作为取暖、做饭燃料的情况下,消耗量不超过每年2万斤。吉林省农民人均耕地面积达6.71亩,每个农民的秸秆“保有量”就近万斤。

如此大量的秸秆,意味着农民不可能自己花钱处理,露天焚烧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保护性耕作虽然可避免秸秆焚烧,但农民自行承担这种大型农机具的价格还有困难。”黑龙江省泰来县农机局局长郝春雨坦言,此外,土地连片是使用农机具的前提,受制于此,还有部分小规模、分散的土地无法进行该种耕作技术。

2014年11月15日,环境保护部正式公布了当年10月份全国秸秆禁烧工作情况,根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统计结果和各地报告的现场巡查检查结果,10月黑龙江、吉林、辽宁等6省(区)火点数最多。火点数排名依次为黑龙江565个、吉林470个、辽宁266个。其中火点数较2013年同比均有所增加,吉林增加388个、黑龙江增加366个、辽宁增加257个。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与生态研究所所长张永锋认为,从目前的作物育种、生产投入、农田设施建设等情况看,今后秸秆产量将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秸秆的利用、存储、运输等因素需提上研究日程,以减少农村火灾隐患和空气污染。

综合利用多环节遭遇梗阻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秸秆的“收储运”体系,是由“农民—秸秆经纪人—加工企业”组成的。而受运输半径、收购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各环节的衔接存在盲点,“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受各自成本制约,秸秆收购主体在“收储运”上没账算,缺乏动力。

收集农作物秸秆是秸秆利用企业能否保证生产原料的重要保证,但是农作物秸秆收集储运的现状却长期成为制约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

国能德惠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设计标准为年消化秸秆28万吨,但投产至今,年购入的秸秆不超过10万吨。“原本作为‘下脚料’的稻壳、木片等其他农林废弃物却成了主料。”该公司负责人说,受制于秸秆本身的体积大、质量轻等因素,秸秆的运输半径不能超过50公里,“即使在企业覆盖的50公里半径范围内,由于秸秆打包机和人力短缺,秸秆经纪人也难以挨家挨户进地头收购”。

黑龙江清河泉生物质热点公司董事长赵洪滨表示,秸秆发电的难题在于没有那么大的仓容收集存放,而堆在地里,冬天下雪一捂热值就大减,难以利用。现阶段秸秆需求与供应之间最大的盲点就是缺少一个收集储运的“中转站”,“当务之急是国家需要给些优惠或补贴,鼓励在农村建立收储点,方便收集秸秆”。

同时,作为秸秆收购重要一环的秸秆经纪人普遍反映,由于秸秆利用企业的收购价格较低,他们利润微薄,缺乏动力。“给农民和打包成型的费用每吨150元,运输费用每吨80元,装车每吨20元,每吨秸秆的成本达到250元,这还没计算设备的损耗,而秸秆利用企业收购价才每吨290元,实际的利润很低。”一位秸秆经纪人说,“如果运输车辆因超宽超高被处罚还得亏本。”

记者了解到,目前生物质电厂仍是农作物秸秆的主要消化渠道,但有秸秆发电企业表示,受上网电价较低和维保成本等综合费用上涨等压力影响,企业很难上调秸秆收购价格。“目前秸秆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是0.75元∕度,按1.3公斤秸秆发1度电计算,成本就已经接近上网电价。”一位秸秆发电企业负责人说,“由于建设时投入大、贷款多,企业还需要每年向银行支付近2000万元的利息。绝大多数秸秆发电企业都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

四项政策牵住“牛鼻子”

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已成为化工、发电、造纸等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而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日益成熟,秸秆在改良土壤,保障粮食生产中也将发挥更大作用,因此秸秆作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必将成为“香饽饽”。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牵住“收储运”这个“牛鼻子”,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首先,在加强对农民露天焚烧秸秆行为的教育处罚力度的同时,国家可对农民给予一定的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提高农民“送秸秆”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秸秆经纪人和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在乡镇、村屯设立秸秆收储点,并根据收购主体的实际收储量再给予一部分补贴,降低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原料成本。

其次,国家应当参照当年燃料乙醇的补贴政策,综合考虑非粮生物质原料替代玉米生产成本、生物基化工产品替代石油基化工产品生产成本价差、原材料储运等因素,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建立弹性亏损补贴机制,鼓励企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同时还要制定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生产和消费生物基环保产品,并研究制定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机制,促进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

再者,加强对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全程机械化免耕生产等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支持力度,将秸秆直接消化在田间地头,提升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吉林省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王贵满表示,通过免耕播种、宽窄行种植和机械化收割的综合应用,可以实现秸秆还田,“在宽窄行种植的前提下,专用的收割机可以直接将秸秆粉碎成20~30厘米的段,并通过高留茬将秸秆固定在地垄里,第二年可在上一年未耕种的垄间使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既实现轮作也实现了秸秆还田”。

最后,国家应扶持农机企业尽快开发适用于农村小面积耕种、操作方便、性能可靠、高效节能的秸秆收获机械,在秸秆机械化收割、打捆、粉碎、打包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在农机补贴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与农民一道承担起“环保成本”。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