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是发展方向

秸秆焚烧可以说是老话题。曾经,秸秆是燃料、是饲料、是肥料。随着燃煤、天然气的广泛使用,农户饲养牲畜的减少,再加上化肥“唱大戏”,曾经的宝贝成了废料,不少人将秸秆一烧了之。可见秸秆焚烧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烧与不烧问题,更关系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焚烧仅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焚烧秸秆问题,还得积极推进多途径秸秆综合利用。
多年前,有关部门就已经将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放在一起,综合施策。1999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就与农业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2011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明确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5个领域(“五料化”)开展秸秆综合利用;2014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编制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目录》发布,对“五料化”利用途径作出了具体指导。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共同组织各省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国“十二五”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终期评估。评估结果显示,201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10.4亿吨,可收集资源量为9.0亿吨,利用量为7.2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0.1%。应该说,各项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秸秆的火还是没有完全熄灭。一个疏忽,可能又是浓烟滚滚。放眼各地,焚烧依然是每年农作物收获季节的头等大事。为什么综合利用提了这么多年,农民还是愿意一把火烧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秸秆的经济价值依然没有被社会认可。
对于农民来说,焚烧秸秆是最简单快捷的处置方法,综合利用麻烦又无利可图。秸秆还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现在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严重缺乏劳动力,实现还田有点难。而且秸秆直接还田后在很长时间内难以腐烂,影响下季作物耕作,有时还会产生病虫害,这也是农民不愿将秸秆还田的重要原因。除了还田,其他的利用方式需要打捆运输,这也会增加农民的成本。没有利益,甚至可能赔本,所以,广大农民群众都不愿意自找麻烦额外增加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