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秸秆有多重要?——高原环境与藏族生计的整体性。

乍一看,藏族农民关于草(秸秆)的观念非常奇怪,种植农作物的目的显然应该是收获粮食,怎么变成了收获秸秆?秸秆不是废物么?
在我国的一般经验中,秸秆不仅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反而会引发许多治理问题。国内处理秸秆的主要方式是焚烧,并导致了多地每年春秋两季严重的灰霾天气。为了治理这一问题,政府煞费苦心。看似不起眼的秸秆却是我国基层治理、农业经济与环境保护三个领域的大难题。
那么,为什么秸秆这一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是负价值的物品,到了西藏却成了炙手可热的资源?是什么原因秸秆成为了藏族农民观念中的宝贝了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去看制约藏族农民选择品种的整个生计传统和自然环境,理解秸秆对于藏族生计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理解这种观念的实质内核以及制约农业技术变迁的决定因素。
不同生计模式的实质是人类适应多样化自然环境的结果。秸秆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它在藏族生计模式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牧结合”是藏族农民特有的生计模式,它的意义并不能简单从经济角度去理解,即所谓的既种粮食又养猪的多种经营。它实质上是藏族农民几千年来基于高原环境的实践形成的一套农与牧之间复杂精密的生计模式。青稞种植和牛羊养殖是它的两大基石,两者之间互相支撑,形成了“以牧补农,以农养牧”的生计模式。
这种生计模式是对自然界的适应,包含着对生态资源的高效整合和综合利用,并能够巧妙避开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以确保其持续利用。正是因为这一套生计模式的需要,“草很重要”成为了藏族农民的种植观念,制约着技术变迁的方向。
(一)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与农区牧业
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特点是山地与河谷交错纵横,由于光热和灌溉条件的限制,一般只有海拔较低、能够灌溉的河谷可以开垦耕地,目前西藏的总耕地面积为34.93万公顷(卫星测量数据,农业部门和统计部门的数据是22.95万公顷),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31%,这不过相当于内地一个农业大县的耕地面积。
按习惯亩计,地广人稀的西藏人均耕地仅1.14亩,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低很多。并且,由于自然条件、复耕指数等限制,平均亩产更是远低于内地。显然,仅依靠耕地,藏族农民难以维系自身生计。
但另一方面,西藏分布着广阔的草原,总面积达0.84亿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1.15%,是耕地的232倍。约百分之四十的草场分布在西藏的农区,西藏的农田和村舍周围都分布着广阔的草原。从数据上看,在西藏自治区2010年开始的农区草场承包过程中,各地平均每人能分到百亩左右的天然草场。
对农民来说,由于海拔太高和缺乏灌溉水源等原因,这些草场无法开垦,但是却可以放牧牛羊,因而养殖牲畜成了西藏农区家家户户固有的生计习惯。西藏的牲畜从地理分布情况看,牧区仅占47.2%,农区占24.2%,半农半牧区占28.6%,农区牧业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三成左右,半农半牧区的牧业产值则达到整个农业产值的六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