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产业新闻 » 正文

湖北省利川市秸秆“生态包袱”变身“绿色财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2-12  浏览次数:2869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不能焚烧的秸秆怎么处理?多余的牛粪鸡粪何去何从?

有着“鱼米之乡”美誉的利川市南坪乡,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牵头、村民参与,探索出种养循环之路,让“生态包袱”变身“绿色财富”。




一车车玉米秸秆拉进农场,粉碎入窖作为养牛的“冬储粮”;一车车牛粪拉到田间,经过发酵后作为庄稼的“营养餐”……连日来,利川市泰林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王程远像极了“中间商”,忙得不可开交。

今年31岁的王程远,是建始县龙坪乡人。5年前,经朋友牵线,他来到南坪乡双水村养牛。如今,养牛场存栏80余头。

每天,王程远会麻利地将玉米秸秆塞进粉碎机,机器的另一端,碎秸秆准确地落在三轮车的货厢里。而这些玉米秸秆,全是王程远从村民那里“淘”来的。

秋收后,村民掰走了玉米棒,空留枯黄的秸秆在地里。王程远只需雇人到地里,将玉米秸秆砍倒,然后打包回养牛场。

王程远收走秸秆,可谓一举两得。他既有了过冬的牛饲料,解决了季节缺饲料难题,也让村民告别了处理秸秆的烦恼。

双水村一组村民张大友回忆,多年前,村民会将秸秆做成堆肥,但露天焚烧会破坏生态环境,于是,如何处理秸秆成了村民的头疼事。

“粉碎秸秆需要成本,埋在土里会戳破地膜,不利耕作。”张大友说。现在,秸秆放在地里不用管,养牛场上门来收割,秸秆从此变废为宝,村民还可以要来牛粪肥田。

王程远不仅上门收割地里的秸秆,还会收购村民送上门的秸秆。一家养牛场要覆盖双水、长乐等附近多个村落。

王程远的养牛场每年要产近600吨牛粪,那不起眼的牛粪,成为村民眼中的宝贝疙瘩。牛粪除一部分用到自家蔬菜基地外,其余全被恩施州农科院买走,发酵后用作有机肥。

12月5日,暖阳照在大地,州农科院长乐实验基地内一片忙碌,犁田机轰隆作响,来回穿梭。一番操作下来,之前硬实的田土被翻了个底朝天。

基地管理员牟秉久介绍,在犁地前,会利用挖掘机将发酵的牛粪均匀地撒在田里,犁地会让牛粪很好融进土壤,起到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等功效。

秸秆变饲料、粪便变肥料,种植养殖形成循环,让“秸”尽所能,变废为“料”。

种养循环出效益,牟秉久以种植玉米为例,不用牛粪,一般亩产400公斤,用了发酵牛粪的,亩产突破500公斤。

在野茶村,有机肥项目建设工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建设,预计本月底建成投产。项目旁边就是利川市勤业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现有蛋鸡3.64万羽,每天能产鸡粪8.5吨。届时,一条传送带将有机肥厂与蛋鸡场相连接,实现就地取材。

“有机肥厂将村里几个鸡场联结起来,年产能可达到5000吨,而且附近有蔬菜基地和水果基地,有机肥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在乡里就可以全部‘消化’。”野茶村党支部书记张鑫说。

南坪乡现有水稻种植面积3万亩、玉米1.2万亩,每年能产生秸秆1万吨;养殖户2633户,养殖生猪1.7万头,牛近600头,家禽12万羽,这些成为该乡发展种养循环的“肥沃土壤”。

“南坪乡将持续聚焦‘诗画南坪·康养新区’定位,坚持党建引领生态立乡、农业兴乡、旅游强乡、开放活乡、依法治乡,引入和培育市场主体,积极引导村民,推广种养循环绿色模式,在乡村振兴中蹚出新路,最终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赢局面。”南坪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靳涛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