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专家们会这样表态,来看看秸秆还田都有哪些优缺点?
降低劳动力却增加了劳动成本!
我是一名农三代,小时候的农忙时间很长,学生都要放“麦假”,也就是每年六月中旬麦子成熟时,学校要放假半个月回家收麦子,可想而知当时庄稼收割时劳动强度还是比较大的。
小麦成熟后,全家人拿着镰刀去地里割麦子,然后再把麦子系成一捆捆的,再将麦子拉到提前布置好的硬质空地上,再用拖拉机或牛拉着石头墩子压麦子,将麦秆压碎与麦粒脱落,再将麦粒与麦秆分离出来,麦粒再经过高温晾晒去除水分,然后再将小麦卖掉,整个过程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就这种收割方式,家里如果没有男性劳动力还是很难熬的。
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联合收割机逐步替代了人工劳动力,一台收割机收割5亩地,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甚至不需要男性劳动力,两个妇女基本就可以完成农忙季节,不影响男劳动力在外务工挣钱。
当然,效率高、省劳力也需支付高额的工费,整个过程中的收割庄稼、拉运粮食、旋耕地、播种等环节,处处都需要成本,想比较从前,粮食产能和粮食价格并没有太多变化,只是种植收割成本越来越高,节省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这样也是合理的。
补充土壤养分却造成土壤间隙大!
秸秆不但含有一定的养分和各种纤维素,还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秸秆还田后,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避免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减少农民化肥的使用量,同时也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种植理念。
如果秸秆还田量过大或者不均匀,不但会影响到粉碎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速度,而且还会造成秸秆转化的微生物与农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所以在秸秆还田后,一般还要增加氮肥、磷肥、菌肥的使用量,加速秸秆的分解速度,但是这样肯定会增加农民的种植成本。
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后,由于秸秆粉碎大小不均和难以分解的情况下,与土壤混合在一起,导致土壤过松、孔隙过大,导致农作物经常出现“吊根”的现象,这时的土壤跑风,不抗冻不抗旱,甚至出现黄苗死苗的现象,那么就要及时灌水采取补救措施,使土壤与幼苗根部接触紧密才能正常生长,同时这又增加了庄稼浇水的成本。
促进微生物活动却导致虫灾害严重!
土壤微生物在整个农业生态链中具有分解土壤有机质和精华土壤的作用,有机物是由庄稼叶绿素合成的,而有机物的分解是由土壤微生物来分解的,秸秆还田后给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大量的叶绿素,这就促进了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矿物质养分的转化,使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增加,土壤养分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但是秸秆上往往生存着大量的虫卵,哪怕是经过秸秆粉碎,也无法将其彻底杀死,秸秆还田后,一部分虫卵留在土壤的孔隙中,一部分虫卵存活在秸秆根部,这些虫卵越冬至来年造成虫灾害,这种情况在近几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农药越来越贵,而且用药量逐年增加,不但增加了农民的劳动力还增加了种植成本。
我国从古至今就是农业大国,拥有着3000多年刀耕火种的种植经验,刀耕火种指的是将草木烧成灰当作肥料,就地挖坑播下种子。虽然看似简单却很实用,一方面可以杂草的种子烧死,来年庄稼地不会杂草丛生;另一方面可以将害虫烧死,避免害虫寄生在秸秆底部。
任何一件事物的演变,都是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与改进,秸秆还田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但要充分肯定它的优点,但我们也不能直接忽视它的缺点,因为它直接影响的是粮食安全问题,影响的是农民收入问题。希望这次湖南长沙的众位专家们能够摸索出一条更加科学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