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闭幕的吉林省两会,“桦牛”品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金牛牧业董事长潘淑红说:“以往,汽车是吉林经济重要的驱动力,有了‘秸秆变肉’的大好政策,咱必须得做大肉牛产业,让‘四个蹄子’追赶‘四个轮子’。”
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吉林省年产秸秆4000万吨以上,加快秸秆饲料化利用,把秸秆转化为肉和奶,使更多的秸秆资源过腹再还田,对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助力黑土地保护、发展产业经济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吉林省先后出台《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实施方案》和《吉林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并明确从2021年起,全面推开“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对品种繁育、规模养殖、精深加工等给予全链条支持。
解决“秸秆变肉”资金技术难题
“公司发展速度这么快,跟‘秸秆变肉’工程的支持息息相关。”潘淑红告诉记者,肉牛养殖投资很大,过去因为没有固定资产抵押很难贷款。在“秸秆变肉”工程的推动下,政府积极与银行对接,相继推出活体抵押、农担担保、信誉贷款等诸多金融产品,一举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让企业放心大胆地扩大养殖规模,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如虎添翼。
2021年,针对畜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问题,吉林省设立了肉牛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率先组建“政银保担”联动支牧联盟,推出26种金融产品。全省累计发放肉牛产业贷款121.7亿元,比年初增加37.2亿元,新增44%。
在秸秆饲料化利用新技术研发推广方面,吉林省大力推广青黄贮、膨化、氨化、气爆和揉搓破壁等加工技术,并力争在生物菌、酶制剂、加工机械和技术集成改造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使秸秆利用率得到提升,有效推动了“秸秆变肉”工程在当地的落地生根,也让“牛”经济一路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