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 处暑时节,暑气像被秋风悄悄收走了大半,早晚的凉意里裹着丰收的甜香。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的田野间,这股甜香正从一片片金黄的玉米地中飘出。轰鸣的玉米收割机张开“铁臂”,车轮碾过还带着晨露的田垄,饱满的金黄玉米穗便被精准“吞”入机身,转眼就装满了运输车,朝着青龙山镇甘薯科技园区的鲜食玉米加工车间奔去;而留在地里的秸秆,也被机器细细粉碎,变成易于储存的青贮材料,成了周边养殖户眼中“抢手的牛羊营养餐”。

“我们这鲜食玉米秸秆营养价值高,做青贮特别受养殖户欢迎,单是卖青贮的钱,就能抵消采收玉米的成本,不仅省了秸秆处理费,还帮企业降了负担!”看着满载玉米的车辆驶远,内蒙古二龙香农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忠的语气里满是底气。
田野里的丰收序曲还在奏响,加工车间里早已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走进青龙山镇甘薯科技园区的车间,首先撞见的是输送带上“排着队”的玉米棒。清水顺着喷淋管落下,溅起的细碎水珠在灯光下闪着光,把玉米表皮的泥土洗得干干净净。紧接着,去皮机的齿轮快速转动,“唰唰”几下就褪去外层的苞叶,露出里面乳白饱满的果粒,透着新鲜劲儿。
“2019年,我从向阳所村易地搬迁到小康家园,俩孩子上学压力不小,多亏了曙光社区‘零工驿站’,帮我找着这份活儿!”流水线旁,陈秀华的手速快得很,一眼就能挑出破损或不达标的玉米,“一天160块,离家就几步路,活儿也不累,现在日子踏实多了!”她边说边把合格的玉米递往下一道工序,眼角眉梢都带着对安稳生活的满足。
在车间里转上一圈,能清晰看到鲜食玉米“变身”的全过程:去皮、清洗后,它们被整齐地装进密封袋,再经过高压熏蒸锁住水分与香气,最后就成了袋中金黄诱人、开袋即食的美味。“这条生产线日加工量能达到24万穗,全靠全自动设备撑着!”谈及生产线的优势,陈忠再次打开了话匣子,“从采摘到加工不超过6小时,最快速度锁住玉米的甜嫩口感和营养,就是要让消费者吃到‘刚从地里摘下来’的鲜味儿。”如今,这些鲜食玉米主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订单一头连着食品企业,一头接着网红直播间,销路越走越宽。
能让鲜食玉米从“田间”稳稳走向“舌尖”,背后是一套成熟的产业模式。内蒙古二龙香农食品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2025年在奈曼旗建起了10000亩鲜食玉米基地,气吹式电控播种机精准播种,有机肥替代化肥守护绿色,分期种植延长采收期,再加上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品牌,一步步把鲜食玉米打造成了当地的绿色名片。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一条全产业链体系就此成型,让“一根玉米”的价值不断升级。
据了解,该鲜食玉米加工厂每年能生产真空包装玉米3000万穗、速冻玉米3000万穗,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还能安置200名当地群众就业。曾经藏在田野里的玉米穗,如今成了带动产业发展的“金豆豆”;鲜食玉米这一青龙山镇的特色产业,也成了当地农产品深加工的“突破口”,它不仅为农业现代化按下了“加速键”,更给乡亲们的致富路铺就了“黄金道”,让处暑的丰收季,不仅有粮满仓的喜悦,更有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希望。